返回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3-11
2017-03-11 第01版:一版 【字体】大 |默认 |

节用裕民应该理好三本大账

作者: ■文雪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节用裕民”出自《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意即要想国家富足,就要节约用度,使人民富裕,并善于储备节余。加入到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句“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体现的正是民生为本、利为民谋的治国理念与执政情怀。
    民生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终极目标。托好民生的“底子”,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关乎民心,也关乎国运。这一“节”一“裕”的鲜明对比,尽显国家对于增进民生福祉的真实关切,也由此引发民众的赞许和热议。
    那么,如何节用裕民?这就要出实招,理好“两减一加”三本大账。
    首先一本账就是压减三公等支出,政府要过紧日子。
    “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减幅可谓不小。“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决心可谓很大。事实上,政府“过紧日子”这种思想已经推行了几年。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上率下,反“四风”、反腐败,扎紧制度篱笆,建立廉洁政府。4年多过去了,政府作风深入转变,“过紧日子”正在被当作常态工作来抓。对此,民众自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今年的紧日子怎么过?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预算安排有“硬招”:严格安排三公经费预算,压减会议费、培训费、宣传费、咨询费、软课题经费和涉企补助等支出;推进项目预算安排有增有减,对绩效不高的项目,减少预算或者不再安排预算;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
    第二本账是多方减税降费,让企业大众少掏钱。
    今年的重点工作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降成本”。一方面是减少企业税费约5500亿元,让企业轻松上阵;另一方面则直接为民众去包袱,让大众得实惠。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还有老百姓最关心的个税问题,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考虑个税按年汇总纳税,适当增加家庭专项开支扣除项目。去年全国约1.4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获免学杂费。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实在关切。
    第三本账是加大投入补短板,解除百姓后顾之忧。
    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去年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今年精准扶贫将深入实施,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同比增长30.3%。除了扶贫,在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开销上政府也不遗余力:去年1200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8400多万人次享受到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也有所提高,1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获发生活或护理补贴。今年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支出将只增不减。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将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
    这一组组数字、一个个举措背后凸显的是不吝真金白银、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担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把民生当成为政之要,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把节用裕民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如此,必将激发民众的改革进取力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