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3-07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培养“大国工匠” 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践行“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发扬“工匠精神”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抓手 |
作者:
■刘大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695 |
|
|
|
|
|
|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这是工匠精神第二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中国经济要进入质量时代”。 “工匠精神、质量时代”已经大步向我们走来。近几年,国人去新西兰抢购奶粉,到韩国抢购化妆品等海外疯狂“买买买”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是国货的尴尬,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电解铝、光伏、风电等产业出现严重过剩;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与供给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正是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而这些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所谓“工匠精神”,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不单指手艺人,还应包括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和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国内学者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总结起来,“工匠精神”就是“传承、创新、精专、崇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重点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关键是体制和机制创新,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实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从供给侧来提升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用性价比高的好产品和服务来刺激消费,从供给侧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就会促使供给侧从无效低端的供给,走向中高端的有效供给,进而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大力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是助推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与“三去一降一补”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解读何为“三去一降一补”?三去,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减少库存、消除杠杆效应负面影响,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一降,就是降低成本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一补,就是补齐生态发展短板,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升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首先就是要通过“去、降、补”来摆脱粗犷发展模式,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工匠精神”发挥积极的作用。 校企结合培养工匠队伍 一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工匠是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不仅拥有先进技术、传统工艺、绝技绝活,更具备崇高的品格,高尚的人格,奉献的风格,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所以说工匠的培养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内部建立岗位练兵,技能成才的机制。要放大技术引领、示范、辐射效应,使企业职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方式方法等,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授,使职工学技能、长本领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同时要开展“传、帮、带”的形式和途径,营造“师傅真心授技术、徒弟全心学经验”的良好氛围,让企业的各个工种和岗位成为师傅带徒弟的平台,建立起一批批“名师”和“高徒”的人才队伍。为此福建老工匠集团推出了人才百千万工程(百名巨匠、千名名匠和万名工匠),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工巧匠。 二是发挥职业教育作用。一技在手,走遍天下,学好车钳铆电焊,走遍天下都吃饭。拥有过硬的技术素质,高超的技能水平是成为工匠的内在要求和“硬指标”。可以说技能人才的初始技能获得和理论知识的获取是要通过专业职业培训学校的,2016年1月老工匠集团捐赠100万元给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设立奖教基金也是为了传承和推广“工匠精神”,培养一批企业所需的初级人才。但是在新常态下,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需要更多更大更高的技术工人群体,或者说需要众多的工匠。这就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一线技术工人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职工培训,提高一线职工的理论素养。要学习德国经验,说服帮助企业走委托式培训方式,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和技术资格培训,使企业不同层次需求的职工得到及时解渴的培训,也可以走一边就业上岗,一边培训的办法,不断提升职工的理论知识,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职业技师学院作为提升职工素质,引导和帮助职工学技术、提技能、长才干的有效阵地。 如何塑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持之以恒,科学、制度性的培养才能塑造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劳模精神的基础上,更加的精准和升华;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层的需要,要根据职业技能、素养、理念的不同而针对性的塑造。 一是注重理念培养。理念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思想的认知,它决定人们的行动。工匠精神是具体的工作当中体现的技能极致的完美、工作的专注与坚守,苦干实干巧干、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要发挥教育宣传职能,开展经常性职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工匠事迹、工匠精神、工匠理念的宣传、阐释和传播,引导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自觉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心,付之于行。引导职工向工匠看齐,立足岗位练就本领,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创造更多更美的时代奇迹,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工匠精神的塑造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现实情况下,影响工匠精神产生的体制和机制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和待遇政策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职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对工匠精神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阻碍。有关部门要在健全相关制度,落实激励措施上下工夫,要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和考核机制。加快职工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将以学历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改变为以职工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互通互认,给职业技能人才良好的发展愿景。对企业中工匠级的技能人才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将其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其所形成的技术成果要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质回报,或者直接作为股份参与企业的分配。要将企业的技术能人纳入人才库管理,并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其获得更多社会荣誉感和认同感。 三是营造社会文化。工匠精神的塑造不同于硬件的建设,它是一种文化的培养,需要的是长期的引导和孕育。我们现在的传统社会价值对工匠文化缺乏认知,低估了其真实价值。工匠精神的塑造不仅是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更是长期的战略目标,是几代人努力的方向,我们要鼓励技能人才把职业当成事业,把谋生的手段与人生价值目标融为一体,将技能的提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相融合,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则将工匠精神塑造进每个劳动者心中。 互联网时代 更应重视“工匠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谈论工匠精神,有些人容易认为是“思想落伍”的标志,就好像大家都在谈“跨界打劫、快鱼吃慢鱼”,而你却在强调专注、专心。其实不然,现在我们提到优质制造,第一反应往往还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在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以及相关手艺人。而经这些能工巧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都成为全世界人们追逐的高品质产品。 现实告诉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永相伴随。为什么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就是因为,我们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而工匠精神本身就意味着要有技术含量,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如此。只是更多的时候,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气质和追求,这就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像对待生命一样精心呵护。这种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工匠精神”需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造就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也成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但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我们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我们的经济增长是靠大量的中低端产业、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堆积起来的,我们是“世界工厂”,世界各地充斥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这里面有太少拥有“中国芯”的东西。“多、快、好、省”、上大项目、展示给我们的是赤裸裸的急功近利的思维。也正是这种急功近利造成了我们生产了世界上品种最全的工业产品,国人却跑到国外“爆买”。与之相反,“工匠精神”则代表的是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内含的是执着、缓慢、劳作,甚至少量的发展理念。只有真正摒弃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进而形成中国的“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