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3-07 第02版:二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民企融资信则立,信则通,信则久 |
|
作者:
■本报记者郭钇杉曲若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99 |
|
|
|
|
|
|
融资难仍旧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瓶颈之一,企业资金不足,周转不开,正常运作就会困难重重;设备更新技术更新难以实现;导致竞争力下降,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在这几年的采访中,记者梳理发现,做低端制造业的企业即使质量再过硬、利润仍旧下降得很快,或者已经开始负增长,这类企业缺乏竞争力,同质化严重,由于企业流水状况、经营压力等原因,银行收缩信贷额度;而通过优化自身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移,重视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利润率不断攀升,提高单品利润,不再依靠走量,这样的企业在融资方面金融机构是找上门去的,它们是金融机构看上的“优质资产”,也成为银行从小企业到中型企业的培养对象。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民营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低下,制约其融资能力。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造成担保难、抵押难、融资难。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的扶持、金融体系和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更需要民营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提高。同时,民营企业根据它自身的内部特点、融资的用途选择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减少企业融资风险使得企业融资收益达到最大化,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融资的经验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失信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有些企业为了融资,不惜通过种种造假手段,向银行骗取贷款,有的甚至骗取巨额资金拒不归还,出现“银行成孙子,企业是老子”的乱象。而银行呢,在经济增速下行和调整时实行“骗收贷”的现象,导致一些正常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银行本身是信用企业,而有的信用企业不讲信用,“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情况时有发生。 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要素。 推进民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掘中国深厚的诚信思想资源,还要增加民营企业守信的自律意识,切实做到以诚信为经营之本。 民营企业融资信则立,信则通,信则久。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之一,一方面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期盼全面深化改革,呼唤公平竞争的环境,然而公平诚信环境的营造,需要社会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民营企业作为参与的主体和个体,要从自身做起,只有每个个体做好了,诚信建设的整体效应才能显现出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