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2-10
2017-02-10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三分之一常见病可在基层医院解决

分级诊疗改革还有“硬骨头”要啃

作者: ■王宾彭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59
    
    2016年,“健康中国”建设让“健康红利”持续释放,13亿多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200个,有超过一半的县开展了基层首诊试点,县域内就诊率达80%以上……
    “我们在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上,探索出了中国式解决办法。”中国领导人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向世界做出掷地有声的宣告。
    一年来,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健康网兜住了民生“底线”,“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地方有益探索如何以“三医”联动推动公立医院服务供给侧改革?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如何加快分级诊疗,让基层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成效初现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这16字目标2015年就出现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分级诊疗,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被视为有效改善民众就医感受、理顺医疗秩序的利器砝码。
    记者调查了解到,全国多地多家大医院医务人员反映,约1/3的常见病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以北京为例,北京宣武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一度近30%的患者就是开药。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认为,病人过多流向县级及以上医院,加重了看病难和医保基金负担。
    “医联体”一般由一个三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区县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医疗资源能“沉下去”,也能“上得来”。江苏省组建了以两个三甲医院为核心的省级医疗集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已建立10多个“医联体”;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承担了全市老年人门诊总量的近六成。
    国家卫计委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指出,中国医疗改革的总体设计是要形成适应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性环节,“家庭医生可实现对患者的初步诊疗,小病当场治疗,大病或疑难杂症及时上转。”
    目前家庭医生在全国各地涌现:辽宁超半数农民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陕西西安已有250余万人签约家庭医生;上海市启动试点“1+1+1”签约服务组合,居民与1位家庭医生签约,选择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就诊,若至组合外就诊需由家庭医生转诊,群众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与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5%和89.1%,位列全市服务性行业首位。
    管扶并重
    “分级诊疗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王虎峰解释道,将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构建合理就医秩序,任重而道远。
    “目前分级转诊在由县转市实现明显分层,但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层级划分不清,加之报销比例差别不大,导致县医院超负荷运转,住院病床一床难求,县级医保、财政压力很大。”江苏省大丰市卫计委主任徐向东认为,在运用医保经济杠杆的同时,还需制定转诊指导目录,规范转诊流程。
    有专家指出,阻碍分级分段医疗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据了解,目前全国仅7.8%的村卫生室执业人员有大专及以上学历,78.8%的乡村医生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城市社区医院也难见高水平医疗人才。医师资质和执业能力的不足,使基层医生无法有效分诊,基层首诊功能难以落实。
    长远来看,培养基层造血能力不容忽视。北京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许俊峰建议,宜设置“订单培养”模式,吸引更多高水平优质医疗人才下沉到社区基层,并在薪酬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