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1-05
2017-01-05 第01版:一版 【字体】大 |默认 |

长三角下好协同创新“一盘棋”

制度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核心

作者: ■兴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89

    产业结构相似重复怎么破解?资源流动行政壁垒怎么打通?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长三角地区的智力、设备等要素已“共享”起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协同创新理念正焕发生机。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圈
    江苏省昆山市近两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刘文设博士创立的鲲鹏生物,是昆山生物医药产业新秀。
    “公司计划在南通建立原料药基地,与无锡的江南大学、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等合作,进行菌种筛选、纯化技术等的研发。”在昆山的办公室里,鲲鹏生物合伙人、总经理吴松说。
    曾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工作的吴松,感受最深的是,到昆山也可以利用上海的科研资源。公司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了生产要素的优化布局。
    像鲲鹏生物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江苏龙头药企恒瑞医药,在上海设有创新药物研发中心;走红上海的摩拜单车,制造基地放在苏州;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在上海和杭州开展核心业务……
    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配置,是长三角建设协同创新网络的主要抓手。上海的科研院所和资本市场,江浙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跨区域配置中正形成越来越活跃的创新生态圈。
小企业用上“高精尖”服务
    “企业上新产品,经常需要使用大型检测仪器。如果资源无法共享,企业就得自己掏钱买仪器。仪器昂贵但使用频率不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浙江长兴新高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学说。
    徐建学的感慨,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烦恼。解决这个烦恼,共享是个办法。
    针对企业转型升级缺乏科技资源的问题,浙江省长兴县2013年开始试点“创新券”制度。企业拿到“创新券”,可以在上海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享受科技服务。通过共享,小企业用上了“高精尖”的大仪器和专业服务,费用还降低了。
    共享理念的推行,离不开公共科技设施完善。截至2016年10月,沪苏浙皖共有1479家单位、17081台(套)价值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有效减少了区域内科研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
    加强制度层面合作
    “赴复旦大学交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成果信息及产学研合作事宜;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交流新材料、机器人等领域的成果信息和工业4.0平台建设事宜;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洽谈技术转移平台。”过去一年,昆山市科技局局长陆陈军特别关注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带来的机遇。
    从上海出发,坐高铁到昆山只要10多分钟,到嘉兴只要20多分钟。发达的交通网络,已将长三角城市群紧密联接起来,这给区域产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可是,要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光有产业合作还不够,深层次的制度合作是未来的方向,这涉及社会、生态、人口、环境等。
    陆陈军对此颇有感触:“对于外籍高层次人才,上海能办理5年期居留许可,但昆山还不行,跨省市医保结算也存在问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郁鸿胜认为:“制度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近期,国家发改委批复长三角共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从制度层面发出清晰信号。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制造能力强,创新链条各环节分布均衡,科技人才、科技投入、风险投资等创新要素集聚度全国领先。若制度和政策得当,完全有条件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