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1-04
2017-01-0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打打那些污染企业的嚣张气焰

作者: ■光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47
    2017年伊始,环境保护部1日通报称,本轮重污染天气过程仍在持续。26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督察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擅自生产、撕毁封条等行为,违反限产停产规定。比如德州市御驾车业有限公司违反武城县环保局下达的停产决定,撕毁封条,擅自生产;如唐山市鑫达钢铁有限公司、燕山钢铁有限公司没有严格按照预案实施设备停产,实际减排量达不到要求;津西钢铁集团正达有限公司未按唐山市预案要求实施停产……
    环保部10个督察组沉下身子,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一两个小企业为非作歹,按理说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不过,有几个思考,还是让人如鲠在喉。
    第一,环保督察成为年底例牌的常态下,“个别污染企业”如此负隅顽抗,仅仅是胆儿太肥?眼看2017年“大气十条”的大考就要来临。此时的相关企业,为何跟没事儿人一样潇洒自由?法治刚性的脚步越来越急,为什么在少数地方,这种高压态势始终成了眼前浮云、耳边阵风?
    第二,这些“少数污染企业”并非独行侠,沿着违规企业的分布图,基本能研判出地方环保生态的经纬度。有一个巧合是挺耐人寻味的:基本是“越有治理压力的地方越容易出问题”。换个入木三分的表达,可不可以这样说:正是违规企业抱团,当地的环境问题才积重难返?
    没有天生守法的企业,也没有天然弱势的执法主体。
    督察组发现的真问题,其实并没有披上什么“隐身衣”。想问一句:地方环境执法部门,是发现不了还是解决不了?被撕毁的封条,比没有封条更叫人绝望。它隐喻着“少数污染企业”对抗环境制度与环境执法的嚣张之心,更隐喻着在少数地方环保江湖里的深深套路。
    于世界发展而言,“环境成本时代”已经来临。就算没有遮天蔽日的雾霾,“个别污染企业”也不该在粗放的丛林阶段继续裸奔。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挫“个别污染企业”的嚣张气焰很有必要——既要看看当地的环境执法生态,更要反思背后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
    治标也好、治本也罢,环保如果不能触动违法违规企业的利益,又如何能在发展理念上触及公众的灵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