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1-0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宗马打擂台引发脱虚向实深思 |
|
作者:
■盘和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67 |
|
|
|
|
|
|
2016年年底,在一场有关中国经济如何“脱虚向实”的大讨论中,马云和宗庆后打起了擂台。对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之说,宗庆后表示:“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他几个新都是胡说八道。”马云则认为,“中国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那些不行的实体经济缺少开拓精神,未来30年竞争会更激烈,但也会看到很多新的实体经济出来。”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宗庆后们与马云的分歧,多少道出了技术经济学与创新经济学之争。 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穆勒是最早发现“发明”与“创新”矛盾的人之一;“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则认为,“发明和技术变革都是创造‘国民财富’的重要因素”,这与宗庆后认同“新技术”是财富创造的核心基础之说同根同源。 不知马云是否听说过,被誉为“创新之父”的熊彼特也有“五新”之说,即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材料、建立新组织。熊彼特认为,正是一系列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熊彼特还认为,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企业家——这是最早从企业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创新的。 反观马云的“五新”如个性化定制、大数据等,并未超出熊彼特的“五新”之说范畴,亦即董明珠评价的“五新不新”。实际上,实体企业家一直以熊彼特的“五新”之说,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破坏式创新”,推动经济波浪式上升。 实际上,宗庆后、董明珠们对“五新”的不屑,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拒绝拥抱创新。宗庆后在商业渠道、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并不逊色,董明珠更是先后与马云、刘强东联手推动格力电商化。实体经济企业家和虚拟经济大佬们与其相互“鄙视”,还不如坐在一起好好赚钱,这才是最和谐的一幕。归根到底,虚拟经济产生、依存于实体经济,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不可过度偏离、脱离于实体经济。既要看到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又不可忽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搞实业,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地方都是值得尊重的。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但那种彻底摒弃互联网,将已经形成的多元化社会倒退成单极化社会的思维,则万万不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