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1-0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汇率破7乌龙”提醒金融监管补漏 |
|
作者:
■洪乐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728 |
|
|
|
|
|
|
日前发生了一幕“人民币汇率破7”的乌龙事件,引发了市场的情绪波动。多家媒体援引彭博社数据称:“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突破7整数位心理关口。”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连夜辟谣,彭博社也发布声明承认数据存在瑕疵。 类似的“报价乌龙”我们已多次见识,股市、汇市、期货市场都曾有过技术上的误操作。每次“乌龙”都干扰了正常的交易秩序,甚至造成投资者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因此,依法严格规范金融活动参与者,包括相关的财经媒体与所谓的“消息灵通人士”,乃是任何市场经济的共有要旨。这方面,前有车后有辙,我们也出台了不少监管法规,还严肃查处数位变卖统计数据的“内鬼”。 但是,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监管对象的灵敏度往往更高,作弊的手法也越来越狡黠。纵然我们以良善之心揣度这次乌龙行为“纯属意外”,也不妨以最坏的打算估量事端,把“防火墙”建得更坚固、更结实。毕竟,在天价回报率的支持下,随时都可能发生不可预见的金融“背德行径”,酿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更重要的,金融资本的肆意泛滥,还因为实体经济的缺血。本来回报率就低的实业,难以获得金融信贷的滋润。反过来,越来越多的资本、权力、媒介开始涉猎“钱生钱”的衍生品工具。种种寻求一夜暴富的游资,最善于悄无声息“俘获人心”“寻租交易”,完成“资本人格化”的买卖。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未雨绸缪,是对实业与劳动的尊重、对法治与公益的敬畏。 所以,当务之急不仅要就事论事,更要痛定思痛,反思个案背后的监管缺口,尽快把法治化、科学化的监管力量集中起来,逐一排查可能的消息源、风险点,对一切金融领域的违规行为说“不”。如此,我们的金融生态才能逐步恢复健康,恢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意与初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