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2-28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虚拟火爆 现实残酷 |
VR行业面临去泡沫重技术新局面 |
作者:
■本报记者杨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948 |
|
|
|
|
|
|
2016被认为是VR(虚拟现实)产业的元年,年尾将至,这个年初还红红火火的行业,到了年末似乎出现了急转的局面。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行业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反转剧情呢?资本退烧企业裁员 “今年是VR元年”的论断还没远去,“VR寒冬论”已经不绝于耳。 下半年,不少VR创业公司感到融资已经没有上半年顺利了。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了融资。到了二季度,这个数字缩减到四五家。从所有获得融资VR创业公司来看,获得亿元级别融资额的项目仅有7家。而在个别项目上,资本已经退出。从融资数据来看,“VR寒冬”的论断并非没有根据。 2016被称为虚拟现实的“产业元年”。如今元年已经接近尾声,虽有一些VR企业相继获得融资,但其中也有不少的企业在这个风口中走向没落。 据报道,年底暴风魔镜裁员的比例在40%-50%之间,等于是其500人的团队至少裁掉200人。一名运营员工更是哭笑不得地评论道:“整个致真大厦17楼快空了一半。”虽然事后暴风魔镜发公开信解释,称主要是内部调整,但近半的裁员率用此解释显然过于苍白无力。 在暴风魔镜裁员新闻被曝光的时候,被誉为娱乐VR公司标杆的米多娱乐,也传出了拖欠工资的负面新闻。此前该公司已获得一轮上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知乎和自媒体上的爆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拖欠工资的人数达到了80人;米多娱乐非正规裁员,劳动合同人并没有规定KPI等指标,却以未完成KPI进行裁员,拖欠的8000元工资也被扣除;米多娱乐老板打算无限期拖延下去。 无独有偶,自称同时从事AR和VR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公司,2015年1月正式开始运作的众景视界,也于10月底被曝恶意拖欠员工工资和报销款的事情。涉及金额高达200多万,以至于忍无可忍的员工把横幅打到了投资人王湘云的盛景创新中心门口。从网上的爆料显示,其实早在8月份似乎就已经有员工开始声讨,并寻求解决办法。 众多标杆企业相继集中性地爆出裁员、欠薪等丑闻,表明这已经不是企业经营的个例,而是VR行业整体现状堪忧。硬件泡沫正在洗牌 虽然号称今年是VR元年,但实际上VR行业今年全球的表现都不是很好,宣传很热,但用户的兴趣度也并没有提高多少。数据显示,号称全球最好的HTC vive也才卖了14万台,这个量级显然与行业期望值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国内VR行业纷纷陷入困境,也不是没有道理。 从去年年底开始,VR就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不仅是巨头公司砸钱布局,众多创业公司也纷纷投入其中。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一季度,VR行业融资总规模达8.16亿元,共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实际上VR产业仍很脆弱,一窝蜂拥入的企业基本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只能靠融资供血。逐利的资本在看不到赢利前景时并不可能持续输血,所谓寒冬转眼即至,今年二季度新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仅5家。失去了资本的支持,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众多VR公司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VRZINC创始人刘云在一次采访中就说到,在过去一年中,70%的VR硬件创业公司都倒闭了,2014年中国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2015年只剩下60多家。对于这一观点,业内的许多人士还是表示认同的,因为基于之前的滚滚创业热,随着资本的冷却进而也是有可能的。 焰火工坊的CEO娄池也曾表示:“VR头显公司今年也会死掉一批,而混不下去的硬件创业公司和一些不赚钱的手游团队,都转到VR内容方面去了。”因为在业内人士看来,硬件转内容的最大原因就是成本。相比做硬件来说,做内容的成本更低,资本也更为青睐。 而中国VR行业的另一个怪象就是手机厂商跟风做硬件。近来国内除开一些传统手机巨头推出自己的VR设备外,一些互联网手机厂商也纷纷组团进军VR市场。厂商的疯狂涌入,给虚拟现实领域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冷思考——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布局VR,到底意欲何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吸引手机厂商跟风进入VR硬件行业无疑是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56.6亿元。如此大的市场吸引力,手机厂商又怎么错过这个好时节。 而跟风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国内手机品牌市场趋于饱和。国产手机厂商难以开发出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的产品是不争的事实,纷纷寄望于VR,无非是想借此势头拯救每况愈下的国产手机。 央视节目甚至以“虚拟VR已经变味,VR盒子提前进入山寨模式。”对VR手机盒子泛滥之势做出报道。VR手机盒子由于技术门槛低、成本低廉,一时间,原来做手机的、做移动电源的、做手表的、做平板的都来了,纷纷增开VR战线。自2015年下半年起,VR手机盒子开始进入快速市场。而这些厂家生产的低端手机盒子,同质化非常严重,做工非常粗糙,根本达不到VR硬件技术标准,更谈不上沉浸式体验。 轻则使体验者产生强烈的恶心眩晕等不适感。重则在为自身生理造成深度伤害的同时,也对VR的理念产生了质疑并埋下了阴影。 目前国内手机厂商大多发布的VR产品,基本上就是作为手机的附庸,没有真正的VR标准、内容规范以及规模商用的应用场景。但是未来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做VR,抢占底层技术市场,尽早站在生态链顶端才是王道。 国内众多手机厂商无非都是看中了这一点,如今上市的VR产品,也均是像智能手机一样,走的是低价亲民的策略,但是技术上的缺漏,极有可能会成为品牌致命的忧患,甚至于影响智能手机的市场销量。 技术和人才才是王道 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日前发布的全球VR人才供需报告显示,在全球VR人才的三大梯队中,美国、英国、中国的VR人才占比分别为40%、8%和2%。而从人才需求来看,中国的VR人才需求量达18%,居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领英方面表示,从绝对人数来看,中国的VR行业并不缺乏VR从业者。但当前很多VR人才都是为了业务发展需求而从企业其他部门抽调而来,高质量的VR专业人才的储备并不完善;同时,产业生态建设和产业链部分环节的缺失,成了限制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销售高居中国VR工作职能第二位,在硬件功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依靠销售来迅速拓展商机,不利于VR产业的长期发展。 对人才的渴求是业内的共识,但目前很多VR企业招募到的人才并不理想。“我们面试的一些人,他们简历上都会标明自己和VR有关联,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以前做过3D、游戏机等业务。”深圳AR企业智帽科技的创始人卫荣杰表示,VR行业发展速度太快,短期内缺乏行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尤其是一些新出现的业态,VR人才会更加急需。 曾作为互联网分析师研究过VR行业的华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业务董事严京则认为,目前VR人才的缺口更多的是在内容端,尤其是VR与一些行业结合的领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VR影视,因为视角、拍摄和呈现方式等原因,VR影视的产品表达方法与传统的影视产品完全不一样,目前还很少有人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需要找到一个叙事方式,把拍摄做好,解决这个行业真正的问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