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1-17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大同市工商联: |
做好扶贫联络人 打赢扶贫攻坚战 |
|
|
|
|
|
|
自今年初全国“万企联万村”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召开后,大同市工商联根据《山西省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到户”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及时召开各县区工商联、市直商(协)会会议,传达有关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抓住重点,与市扶贫办、市光彩会积极协作配合,做好各项扶贫工作。在此基础上,指导参与扶贫的民营企业和被帮扶村形成工作合力,紧盯目标,协同作战。并结合实际广泛调研,进企业、访村户,了解民营企业的帮扶计划和贫户村的实际困难,尊重民情民意,做好民营企业和贫困村的联络人。 今年8月30日,大同市召开了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对下一步做好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截至8月底,全市共有42家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投资累计共计9.074亿元,社会捐赠500万元,对42个村通过扶贫带动贫困户1500户,提供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7689个。 当前,大同市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中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综合全市各县、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大同市工商联梳理出了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缺乏组织引导。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还处在自发的松散的状态,近年来企业在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大多数是仅凭企业家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怀所做出的自觉行动中,而缺乏有计划、全方位的组织引导,少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不高,认为参与扶贫无利可图,不愿意做出相关投入。 ——双方缺乏共建思想。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中,贫困村总希望企业能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而轻视与企业共同建立支柱产业,共同发展,要使企业在扶贫中富有生命力,重要的是企业能把贫困村和企业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村、企业“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才能使企业在精准扶贫的领域中常做常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企之间职责不清。在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中,各级政府在政策支持,配合方面力度不明显,涉及扶贫的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合理而清晰地界定政府和企业在计划制定、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工和作用,仍是一大课题。 ——扶贫产业找准难。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个地方要找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十分困难。一是种养殖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可预见性不强。种养业从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对长期的过程,且种养产品市价相对不稳定,难以形成可靠的市场预期,给扶贫产业的选定带来较大的困难。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扶不起来。新发展一种特色产业,需要打破传统,运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事实上,众多的贫困村因地处偏远、发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就变得难上加难。 针对当前的现状和困难,大同市工商联着力从几方面工作入手,以期充分发挥各类资源要素,扎实推进民营企业扶贫工作开展。一方面,聚焦精准发力,丰富完善扶贫项目,并广泛征求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实现企业帮扶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发挥企业在脱贫攻坚方面的优势,结合农村实际,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推进“产业扶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基础设施扶村”实现从“重眼前利益”到“重长期受益”的转变,“智力扶村”实现从“扶贫”到“扶智”的转变,重点解决农村急需、群众急盼的问题,促进农村全面脱贫致富。并进一步立足农村实际,在精准落地上下功夫,实现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密切协作、项目与民生紧密衔接、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得益彰,着力把各类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把共建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各展所长、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