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1-14
2016-11-14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浙江探索中非产能合作新动力

“跨境电商”“母子工厂”“工匠精神”等成为关键词

作者: ■本报记者杜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5093

    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当严重。而非洲这个占全球总陆地面积20.4%、拥有302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达10.325亿的第二大洲,市场潜力巨大,很多非洲国家都热切希望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成为中国产业和产能转移的优先承接地,助推本国工业化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浙江的企业一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如今浙江企业在中非产能合作中也抢得先机,走在前列。
    日前,由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非民间商会、中非友好经贸发展基金会、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发起召开的第一届中非产能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了国内首部省市对非洲产能合作的研究报告——《2016浙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是第一批“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智库十佳合作伙伴的执行单位,建有国内高校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拥有第一个中非关系研究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楼世洲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2016浙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是推进对非产能合作、深化中非经贸的一件大事,他希望借此“帮助我们打造高端的中非经贸研究的学术平台,为中非合作发展汲取新能量、释放新干劲、创造新辉煌”。
浙非贸易合作红红火火
    浙非开展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当严重。浙江省经信委调查显示,2015年浙江工业中有五至六成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其中钢铁、水泥、玻璃、化纤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而非洲这个占全球总陆地面积20.4%、拥有302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达10.325亿的第二大洲,市场潜力巨大,很多非洲国家都热切希望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成为中国产业和产能转移的优先承接地,助推本国工业化。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扩大国际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浙籍侨商的作用,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全球布局,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优势产能在境外集群发展。”浙江的家电、小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产能都有望在非洲大展宏图。
    截至2015年6月底,浙江在非洲共投资488家企业,投资总额19.8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批发业、零售业等浙江相对过剩的优势产能行业。非洲也是浙江工程承包的传统市场,多年来其市场份额一直占浙江省工程承包市场三成以上,2014年浙江在非洲完成工程营业额18.39亿美元,占全国份额9%左右,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电力、工业基础设施、交通等领域。
    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6月底,非洲共在浙江投资设立609家企业,合同外资26.26亿美元,实际外资15.09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造业、电工机械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和房地产等行业。以义乌为例,截至2014年底,非洲在义乌投资项目70个,合同利用外资4954万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的1.92%,实际利用外资2836.57万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2.52%,主要投资国家有埃及、南非、毛里求斯、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塞内加尔、尼日利亚。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2月在约翰内斯堡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五届中非企业家大会闭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共进,谱写中非合作新篇章》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浙江义乌这个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与轻工业不发达、日用消费类产品比较缺乏的非洲有着很强的供求互补性,现在有几千名非洲商人常住在义乌从事中非贸易,义乌连续多年成为浙江对非贸易龙头县区市。2015年义乌市出口非洲地区小商品价值达492.1亿元,贸易额同比增长50.9%,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非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外贸发展的新引擎。同时,2015年义乌从非洲国家累计进口6.1亿元,同比增长65.3%。义乌国际商贸城设立了国内首个“非洲产品展销中心”,成为众多非洲客商展示和销售非洲特色产品的聚集地,有来自非洲29个国家地区的5000余种商品,把非洲的商品和文化带到义乌,再通过义乌的市场网络卖向全国各地。
浙商闯非洲硕果累累
    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对非产能合作总体思路是立足长远,与非洲合作共赢,而非简单的商品贸易。一方面,积极扩大进口非洲的商品,比如在义乌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另一方面,各级外贸部门把技术援助同经济援助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力度帮助非洲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如今,浙非产能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民企已成主力军。浙江民营企业发达,改革开放后大量浙江商人涌入非洲,有多达百万浙江人在非洲经商和工作,来自青田、诸暨、金华、义乌、富阳、温岭、台州、舟山等浙江各地。民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中非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等国家资本对接合作。例如浙江永达实业集团与中非基金合资,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维亚纳工业园投资建设的电线杆工厂正式投产,并将再投资5亿美元建设电力工业园区,将产能过剩的我国中低端输变电器材生产能力转移到安哥拉。
    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正在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浙江资源匮乏,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资源丰富的非洲则可以保证其充足供应。例如,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刚果金总投资3亿美元,已控制钴探明储量60万吨,约占全球的9%,每年运回国内0.5万吨钴,华友投资的东方矿业已成为刚果金知名企业,员工有1200多名,当地人以在此工作为荣。
    避开欧美贸易壁垒。经常遭遇发达国家反倾销调查的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在非洲投资设厂,可以享受到发达国家给予非洲的原产地优惠政策,顺利进入欧美市场,同时也实现了非洲市场本地产供销,降低了运营成本。例如浙江巨石集团遭受过欧盟反倾销调查,而后在埃及设立了玻纤生产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为热点。由于历史原因,非洲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浙江建筑商能吃苦,工程项目报价偏低,常常能够以良好质量、较短工期完成项目,深受非洲欢迎。同时,浙江企业工程承包模式也已从包工头向投资商升级,例如浙江最大的建筑业公司——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先后承建塞拉利昂政府办公楼、阿尔及利亚Sidi科技园五星级酒店等项目。
    集群式“探险非洲、淘金非洲”。浙江省各级政府鼓励企业抱团合作,投资、建设和管理非洲经贸合作园区。目前在非洲的浙江人已有百万人之多,在浙江的非洲人也有几十万人,他们成为浙非产能合作最佳的创业者、从业者、牵线者和传播者。例如,浙江越美集团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的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是中国境外第一个纺织工业园,也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纺织园区,已有20多家棉纺、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的中国企业入驻,形成了中国服装纺织行业抱团出海、化解过剩产能的良好态势。
    跨境电商发展迅猛。非洲实体商场较少,人们购物不便,不过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解决了实体商店不足带来的问题。《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发布后,浙江各地也更加重视跨境电商,天猫国际、速卖通等电商平台成为全国外贸电商龙头,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成为主流。2015年浙江跨境电商出口额超过了1000亿元,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增长迅猛。例如,义乌注册成立了将近3万家电子商务公司,提出打造“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的对非洲跨境电商模式;浙江新安集团在加纳设立了海外仓,最初以自用为主,渐渐发展为公共仓,现已为合作入驻企业提供清关、仓储、物流、配送、收汇、售后等一条龙服务。
浙非产能合作直面新考验
    浙非产能合作发展迅猛,建立起了较强的经贸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促进浙非产能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浙非产能合作外部环境有待改善、部分非洲国家产能合作壁垒提高等等。不少浙江企业在非洲“摔过跟头”,如浙江巨石集团曾在南非遭遇反倾销调查,南非法院判决对巨石集团征收高达31.81%的反倾销关税。
    还有一个现象是,传统运作模式正在成为制约浙江企业在非洲做强做大的掣肘。浙江对非产能合作多为民营企业,面临资金、人才、品牌、经验缺乏等问题,尤其是跨国经营能力欠缺,善长于蜻蜓点水式的机会型国际贸易,对在非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相较于央企、国企,国家金融平台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浙江企业“走出去”缺乏高效的金融运作和金融支持。法律、税务、贸易、咨询等对非产能合作的中介服务较为滞后,很多中介服务无法在非洲当地无法实时提供。由于部分浙江企业对非洲实际情况不了解,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造成信息不对称,道听途说多,谣言较多。非洲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利润空间较大,往往在大型项目招标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压价竞争甚至诋毁对手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由于非洲发展机遇较多,一些浙江企业选择了与企业不相关的项目和行业在非洲拓展,非相关业务多元化重资产化对浙江企业专业化“隐形冠军”传统发展模式也带来了挑战。
    与此同时,近年来浙江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面临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残酷的竞争。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加大了对非洲国家贷款规模,并在一些制造业领域与中国争夺市场;韩国、巴西、土耳其等国工程承包商在非洲中低端市场与中国竞争激烈;埃及、南非等非洲相对发达国家也开始向非洲其他国家渗透,与浙江企业展开竞争。在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浙非产能合作之路如何走得又快又稳?
    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戴兵认为,中非合作可采用试点的方式,在部分非洲国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指导,尊重市场原则,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走出去”的企业还要注意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差异。
“很多的案例表明,凡是本土化经营做得好的企业,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反之,可能就很难在驻在国站稳脚跟。”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提醒,企业“走出去”开展业务,一定要与所在国密切配合,并认真做好风险评估,加强风险防控能力。他建议,我国企业要利用国内的优势产能,帮助非洲发展本土配套工程,打造高端制造业,这样才能受到非洲国家的欢迎。
    原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巡视员唐元则认为,绿色发展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大政策导向。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发展的原则,这既是世界各国对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的谋生之道。例如,发展风电、水电、光电和电子信息企业就非常受非洲国家欢迎的。
    对此,《2016浙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对提升浙非产能合作水平给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浙非产能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落实相应的促进、支持政策措施,加强浙非产能合作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浙非产能合作的金融服务,如争取设立浙非产能合作基金。
    二是创新浙非产能合作商业模式,打造一批契合国际宏观需求、有能力对接国际规则、有潜力实现浙非产能合作的“浙非国际产业合作园”,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方式,探索由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
    三是提升浙江企业对非产能合作的竞争力,建议将浙江在非洲国家投资的产能作为承载一般产品和技术的“子工厂”,将浙江在国内的工厂建设成为具有技术支援、开发试制、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和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功能的“母工厂”,有序推进浙江过剩、优质产能的输出和转移。将“工匠精神”植入到浙非产能合作中,培养一批非洲的高技能人才,推进浙非产能合作质量升级、技术升级、服务升级、产业升级,实施“中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化,基层管理人才及操作人员本土化”的浙非产能合作人力资源战略。
    四是推动浙非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鼓励浙非企业间贸易实现全程在线交易,不断扩大可交易商品范围。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非洲国家零售体系。
    五是加强浙非民间和人文交流。探索建立浙非民间交流合作网络,搭建浙非民间各界沟通信息、协调行动的有效平台,如争取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平台下,筹办浙非产能合作论坛,在浙江和非洲轮流举行,增加论坛在国别、界别等方面的覆盖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