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1-08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广西南丹县民营企业家20年帮扶群众达13万多人 |
陈祥生:扶贫济困是初心所在 |
|
作者:
■何正文蓝海先本报记者李运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660 |
|
|
|
|
|
|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边上的河池市南丹县,有个家喻户晓的民营企业家,若论企业规模、效益或资产,他的公司难列榜首,但若论参与扶贫的历史、扶贫的资金及感情的投入,百姓则称非他莫属。20多年来,他和他的公司向全县11个乡镇伸出扶贫的援手,直接或间接受益的群众达13万多人,不含平时他本人的随机施助,企业投入的扶贫资金有账可查的就达2100多万元,即使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他的心也从未暂离过对贫困群体的关注。他就是深受当地贫困群众信赖的南丹县工商联副主席、南丹县总商会副会长、南丹庆达惜缘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祥生。 教育扶贫的先行者 陈祥生扶贫济困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企业创办之初。那年冬天,心系贫寒的陈祥生亲自到贫困的八圩瑶族乡招收农民工。这天他来到了南丹县八圩瑶族乡洞颇屯,当他路过洞颇小学时,发现3间泥土垒成的教室破烂不堪,窗户没有任何遮挡,此时已是冬天,呼呼的寒风破窗而入。当下他走进了学校,当了解之前学校一直在村头的破庙里,这3间破教室还是县教育局从紧巴巴的资金中拨了1万多元钱,靠群众献工献料才建成时,陈祥生当场表态:我一定想尽一切办法,为你们建一栋教学楼!陈祥生说到做到,回来后先后拨款25万元建校,工程于1995年4月初动工,当年底,一栋3层9间教室的教学楼拔地而起,1996年春季开学时,全校师生兴高采烈地搬进了崭新的教室。洞颇小学教学楼是当时白裤瑶地区唯一一所由民营企业捐资建成的教学楼,村民们为了感激陈祥生的善行义举,打算给他的公司送去牌匾,结果被他谢绝了。后来,陈祥生发现该校七八个教师,有的借住附近的农家,有的天天跑教,早晚往返十多里路,既不便备课又休息不好,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1996年秋,陈祥生公司又出资15万元,建成了一排套间式的教师宿舍。自从建成标准校舍后,洞颇小学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过去白裤瑶家长很少送女孩上学,自那之后男女生几乎占对半的比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这只是陈祥生捐建学校的开始。从建成洞颇小学校舍至今,陈祥生公司先后在全县范围内赞助了11所中小学校,其中最大的一笔投入是2000年赞助了500万元给南丹高中兴建教学综合楼,他的义举改变了千万学子的求学环境。 民企帮扶的探索人 “万企帮万村”在今天是个家喻户晓的行为,而早在30年前,陈祥生却已率先在河池地区开始了民营企业家开办扶贫企业的探索。 1996年,南丹县政府决定创办一家扶贫企业,县政府采取借资的方式借给陈祥生300万元,由其本人自筹50%的建厂资金,并要求他不论企业盈亏如何,每年都要拿出50万元作为政府扶贫资金。顶着巨大压力,陈祥生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办起了南丹扶贫锑品厂并正式投入生产。之后,无论面对多大困难,陈祥生始终兑付自己的诺言,不折不扣甚至超额完成县政府交给的扶贫任务,每年扶助500户贫困户。 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也为公司提供更为广阔的扶贫空间,在企业辗转发展过程中,陈祥生一手抓企业内部的扶贫,一手抓社会的面上扶贫。他的企业先后从当地13个乡镇的特困户中共挑选了数百名男女青年到企业来工作,帮助进入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及其家庭脱贫。提起此事,当年进厂的月里镇麻细屯的陈兴佑仍心怀感激,他说,之前家穷得连粮食都不够吃,住的是茅草房,到陈祥生企业打工后,几年下来,家里起了新房,还有能力送两个弟弟到河池市、南宁市去读书,从此过上了好生活。 随着企业扩大、转移,为了辐射和带动企业周边群众脱贫和经济发展,陈祥生作了四项规定:一是附近的村民只要身体健全,都可以免费培训,合格上岗,到本企业工作;二是普通建设工程由当地能人承包,承包者必须吸收当地贫困人家的子女;三是企业优先采购企业周围的农副产品,鼓励贫困村民种养;四是公司对失地农户给予长期的固定扶助。 除了扶助农村的贫困人口外,陈祥生还接纳了90名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就业,这些国企职工不但拿到了在岗时的相应工资,而且年终还领到一笔丰厚的奖金,并且还为他们买了养老保险,使这些职工至今仍衣食无忧,为政府解了后顾之忧。 扶贫济困是初心所在 1998年秋季,南丹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开展消灭茅草房大会战,对于政府的决策,一向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陈祥生主动请缨,自愿要求到难度最大的中堡乡承担茅草房改造任务。若按照政府最低方案在原房上去草上瓦预算,投入十多万元就可以完成整个寨子的茅草房改造任务。但出于良心和自我要求,陈祥生重新规划了改造方案,新的方案要求把散乱建在陡峭山石上的整个苗寨的原有住房全部拆掉,把陡坡打平,把乱石清除,墙体要统一砌上坚固的水泥砖。这样的工作量和投资额要比初始改造方案增加七八倍。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施好这一工程当地人认为比登天还难。因为中堡苗乡距离县城有124公里,其中有30多公里是弯曲陡险的黄泥砂子路,运料十分困难,而工地附近一无瓦,二无砂,三无水。当时已进入枯水季节,当地群众生活挑一担水要往返10里的山路!但是,心怀悲悯的陈祥生,费尽千辛万苦,硬是克服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超高质量完成了这艰巨的改造工程。工程超额完成之后,县政府打算按面上标准,按每户补助给他1000元,陈祥生一概不要。 在南丹,哪里有贫困,哪里有需求,哪里有弱势群体,那里就有陈祥生扶贫的身影。为弱势群体改造房屋、引水修路、捐资助学,诸如此类的善举贯穿了陈祥生20多年的民企生涯。多年来,他和他的公司为贫困村屯修建道路50多条,硬化道路100多公里,并倾力解决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直至经济下行大环境下,企业负债运行的2015年,还为扶贫事业投入资金150多万元。 虽然只是个仍在艰难中求发展的基层企业家,但“位卑不敢忘国忧”。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丹县政协常委的陈祥生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他的自发行善早已在河池市、南丹县两级工商联的关心和引导下,提升至与党和政府的每一次扶贫决策相契合。近年来南丹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作出了联合攻坚、联动作战的扶贫布署,对此,陈祥生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意图制定了自己公司的相应计划:加大大坪锌银铅锑锡铜矿的投资与建设,争取龙源天然矿泉水项目的尽快竣工和投产,要努力发展壮大企业,力争每年带动600户贫困家庭脱贫。 面对百姓的交口称赞,陈祥生却内心平静,他说帮助贫困群体、回报生养他的土地、家乡,本来就是自己创业的初心所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