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1-0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双11”甩货狂欢迟早会退出舞台 |
|
作者:
■王义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83 |
|
|
|
|
|
|
失去才知道珍贵,即便是短暂失去也感到了不便。这个道理,笔者从一件小事上也感悟到了。 不知不觉中,家里的杯子多了起来,夏天用的凉水杯,冬天用的暖水杯,几乎随便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一个杯子。这些杯子,材质各异,功能各异,来源也不同,有的是买的,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参加活动得的。天气变冷的时候,笔者背包的侧兜里,装的是一个大品牌的保温杯。 有一天,这只杯子找不到了,笔者只好临时抓了一只看起来还顺眼的保温杯。那一天还挺冷。中午时分,走在路上的笔者拿出杯子想喝口水,然后发现,杯子里的水是凉的。不过半天而已,水就凉了。而我平时用的那个大品牌的杯子,即使是到了第二天,水还是热乎乎的。 真是一分钱一分货!笔者感叹,然后就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把家里其他的杯子全扔掉。 其实,应该处理掉的不仅是家里的杯子,笔者认为,很多的家庭里,最应该处理掉或者捐掉的,是女士们的衣服。 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本书,书名为《亲爱的安德烈》,是她与儿子的往来书信集。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细节:龙应台买了很多衣服,很便宜,她平时的主要打扮,就是一条仔裤加一件简单的上衣。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就教育老妈,说你太没有品位了。安德烈的衣服比老妈少很多,但是价格高、也很有品位。 在这件事情上,相信读者会一面倒地支持安德烈。问题是,即使龙应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恐怕她还是忍不住见便宜就买。 “双11”主要就是冲着这样一群女性而来的。笔者觉得,所谓“双11”,就是全国范围内的甩货,是全国范围内的跳楼大甩卖。这样的甩卖,第一年还挺新鲜,以后会越来越丧失吸引力。 笔者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达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阶段,商家靠低价换取销售量的做法无法持久。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匮乏。那个时候,只要是个工厂,只要生产出产品,尤其是日用的轻工业产品,基本上就不愁卖不出去。现在呢,情况完全变了,你只要有钱,几乎什么东西都能买到。 第二,世界经济低迷,连带对中国国内市场造成冲击。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不但对国内的物质供应绰绰有余,而且产品遍布全球各地,以至于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一不小心就会买了国货回来。但是,近些年国际经济低迷,国际市场疲软,很多原本出口的厂商订单大幅度减少,但是工厂的生产能力摆在那里,怎么办?要么老板不干了,跑路消失;要么将原本出口的产品掉转方向,打入国内市场。这使得本来就艰难的国内市场雪上加霜。 第三,包括中国在内,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简约主义的生活风潮,影响所及,人们的物质需求在持续下降。 不久前,一篇文章在网络流传,题目是《扔掉家中30万件物品只留下288件,极简主义让他成为人生赢家》。文章说的是一位名为约书亚·贝克尔的美国人,事业有成,但是并不快乐。在母亲去世、妻子与他离婚之后,他痛定思痛,终于大彻大悟,找到了快乐的源泉。 他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将家里不需要的物品全部处理掉、捐掉,最后,他的家中只剩下288件物品。这288件物品,都是生活必须的。 约书亚的反思非常有代表性,他说,家中的大多数物品之所以被买回来,“说起来真是很可笑:买东西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买了,或者广告上说我‘应该买’,或者只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或者是为了让别人高看一眼,或者是害怕失去可能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些物品不但没有带来快乐,反而成了负担,“买了十个杯子,常用的只有那一个。每隔一段时间还得清洗一次。买了很多衣服,但从来不穿,不但找衣服麻烦,整理也费工夫……” 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主动放弃繁重的工作,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他放弃了收入7位数的工作,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可以精心做一顿美食,可以约朋友喝下午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约书亚是简约主义生活态度的代表,这样一种风潮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 这种简约主义的生活风潮,和即将到来的“双11”购物狂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简约主义的生活风潮,和很多家庭里堆积如上的女士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 毫不客气地说,购物狂欢,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大量生产低档次的物品,然后以低价倾销到世界各地,注定不会长久。 “双11”,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