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0-28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CCPC难成克拉玛依“金”名片 |
|
作者:
■苏利川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32 |
|
|
|
|
|
|
连续多天的发动机轰鸣和咆哮过后,新疆克拉玛依市回归宁静,抢在冬天来临,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简称“CCPC”)即将赶往下一站。远方的客人们流连忘返,克拉玛依的市民无动于衷。再过几年,克拉玛依还会举办“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吗?我看未必。原因有三: 其一,公众参与性不足。 虽然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及克拉玛依政府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赛事,被誉为“中国汽车奥运会”,但实质上,其最大的亮点还是CCPC被誉为“平民汽车赛”这块金字招牌。在参赛车辆要求上,没有酷炫造型的赛车,而是以普通量产车为主,通过专业的赛事测试结果,给消费者带来权威的参考价值。 “平民汽车赛”的核心价值正是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今年,CCPC共计37个主流品牌百余辆赛车参赛,覆盖国内主流车型超过85%,在现今举办的汽车大赛中,这样的号召力不可谓不大,但仅仅是在车企中形成影响。 克拉玛依作为在沙漠戈壁上崛起的城市,不仅有各种等级的公路,还有着大面积的戈壁荒漠、风蚀地貌,戈壁地区的气候十分多变,尤其是“魔鬼城”一带,道路崎岖、风沙漫天,更是考验赛车性能的绝佳场地;CCPC要求比赛城市具有相关的比赛经验和汽车产业基础,作为世界油城的克拉玛依自然路况丰富,是企业路试和车企拍摄大片的优秀场地,还曾经举办过多项专业赛事;CCPC要求举办城市具有出色的接待能力,而克拉玛依正在进行城市转型,旅游产业是其重点发展的产业,既有丰富的大型文体活动、赛事举办经验,又有诸多独特的风景可以满足车手、厂商、游客比赛之余的游览休闲……显然,即便拥有再多的优势资源,没有合适的企业和企业家来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光有政府层面的投入,结果只能是一厢情愿。 其二,比赛项目过于专业,大赛内容有待完善。 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组委会将参赛车辆按照传统技术组(T组)、新能源汽车组(E组)、公众挑战组(X组)3个组别进行比赛。其中,参赛车辆规模最为庞大的传统技术组(T组)比赛除了设置了长距离燃油经济测试赛、0-400m起步加速、100km/h-0直线制动、蛇形绕桩、麋鹿测试、场地计时赛等比赛项目,对车辆的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燃油经济性进行全方位评测之外,还在克拉玛依站全新亮相了SUV车型专属项目——SUV通过性测试赛,让参赛SUV车型能够有机会展现其优良的通过性和越野能力。CCPC大赛首次针对车型特点进行的针对性测试,本也无可厚非,但专门为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号召而设立的新能源汽车组就有些牵强。 既想迎合市场消费心理,又要顾及政策上的导向,往往就会两头都不能落地,让操作者左右为难。试想,在遥远的大漠深处,了解比亚迪EV300、吉利帝豪EV、北汽新能源EU260等这些不同品牌型号新能源汽车的又有几人? 第三,文化冲击亟待加强。 由于具备强大的产业关联性,一直以来,强大的汽车文化对其他行业和地域的文化冲击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虽然目前国内汽车文化尚处于萌动的初始阶段,但这不应成为各方懈怠的借口,克拉玛依市需要组织专门力量,主动与组委会、参赛品牌等各方机构积极沟通,充分发挥出联动效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