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0-26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应进一步突出现代服务业新引擎作用 |
|
作者:
■黄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44 |
|
|
|
|
|
|
发展现代服务业既事关当前稳增长,又事关长远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影响。近年来,贵州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但是,贵州的服务业仍属“总量较小、占比较高、层次较低”的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发展水平,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互动融合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转型升级压力大。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贵州生态、资源和后发优势,坚持市场化、高新化、融合化和集聚化导向,围绕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突出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关键环节着力推动改革创新、集聚发展、平台建设、市场主体和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形成具有鲜明贵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把现代服务业打造成推动贵州后发赶超的新引擎。 要突出创新发展战略。贵州省服务业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关键靠创新。抓住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就把准了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贵州制度创新不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更主要的是既有服务业制度进行梳理,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的条条框框,引入新的理念、新的规范赋予服务业活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培育新业态,加大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先进生产力中发挥好“助推器”作用,以全面提升服务业效率、质量和知识含量,进而增强贵州现代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要突出融合发展战略。产业间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特征。贵州正在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摆脱处于价值链低端格局,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与互动发展。要加快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形成与第二产业协调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大力发展与第二产业相匹配的交通、通信、信息、物流、研发机构等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和竞争性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平台。同时,贵州正在走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要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中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也因此拓展服务业的发展领域与视野。总的来说,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业体系,稳定提升体现全省战略和服务功能的服务业重点领域,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突出集聚发展战略。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必须顺势而为。要大力提升山地旅游业、大健康服务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会展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集聚发展程度,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形成以贵阳为龙头引领发展,辐射带动层次分明的空间发展格局。把加快郊区服务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导向,依托新城、重大产业基地和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大力推进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点区域、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加快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要突出开放发展战略。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要通过改革开放,创造条件让各类要素流到最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领域。在服务业对内开放方面,要更新产业观念,把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供给,完善服务业顶层设计和统计监测。核心要打破“垄断”,切实贯彻“非禁即入”的政策,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努力消除一些行业的体制性、政策性、管理性障碍,放开、放手、放活、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积极促使现有的国有服务企业建立起新的企业治理结构,在制度变革中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力,提升服务业功能。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实施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弥补贵州服务业走出去发展的“短板”,将贵州服务业开放战略的重点将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上。鼓励服务业企业跨区域、跨国界整合资源,构建区域和国际服务网络。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研究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