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0-26
2016-10-26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走了3万人 经济却增了160亿

北京海淀用创业创新解经济转型难题

作者: ■李峥巍阳娜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8
    
    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北京海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海淀区疏解人口近3万人,而以创新创业和高精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7.4%,半年净增160多亿元;前7个月,高新产业增长更是达到14.8%。昔日的电子卖场聚集地,如何实现产业升级、疏解人口的“一升一降”?
    2016全国双创周北京场主题活动期间,一场特别的欢迎仪式在海淀中关村智造大街举行。大街的首席运营官程静一次次核对细节,她和很多创客显得格外激动,因为,全球重量级的孵化器PNP中国总部当日将正式落户海淀。
    “我相信我们在中国以及硅谷的联合孵化团队可以帮助更多中国有才华的创业者和创客们快速成长为国际化公司。”PNP全球创始人拉希姆·亚美迪对在海淀中关村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类似的国际化创客大赛、创业创新活动等在刚刚过去的中关村双创季期间,扎堆亮相北京中关村智造大街。海淀“国际创客味”越来越浓。
    记者走访发现,中关村智造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区域,都是从昔日熙熙攘攘的卖场区域、商业区域转变而来。2000年之后,海淀区域聚集了大批国内顶尖的电子产品大卖场,最高峰时,仅鼎好一家卖场的商铺多达2000多家,从业人员数万人。随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首都发展锁定高精尖经济结构,卖场开始“变身”。
    最新数据显示,海淀区常住人口比去年年底净减少了2.8万人。海淀用“政府搭台、市场为主、国内外创客‘唱戏’”模式,促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产业升级。
    如果说减去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业态、人口是“减人”,那么打造适合创业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体系、营造世界知名的“人才港”,则是海淀的重要“添秤”妙招。
    “你能想象摄像头可以如人眼一般,高速动态分布像素,打破全球计算机视觉广视角与高像素的技术难题,这个结果我们中国团队已经实现。”说到最新突破,赵勇这位曾在谷歌研究院担任资深研究员,并设计出谷歌眼镜的技术专家还是很激动。2013年,赵勇归国与技术伙伴创办了格灵深瞳科技公司,在海淀颐和园畔开始创业创新。两年来,海外技术人员占大多数的团队,陆续推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技术、产品等。
    格灵深瞳联合创始人何搏飞说,正是得到了区域创新生态、创新服务、创新人才的支撑,团队正朝着这个全球领先的位置发力、奔跑。
    越来越多的硅谷人才正回到海淀,全球“人才港”效应显现,带动区域形成一批批全球前沿技术成果在此诞生。邓中翰院士牵头的“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百度研发无人车技术、罗永章教授的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王中林研发的纳米发电机等创新成果带动区域经济走向高端。
    在专家看来,减人、添秤之余,区域还需要谋划“创新生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焕发活力。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成为这个生态中,政府发挥服务作用的关键领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说,持续跟踪创新情况的“中关村指数2016”显示,包括海淀在内的中关村园区创新创业环境指数为542.1,较上一年提高184.4,位居全国第一,是增长最快的分项指数。这说明创新的生态正在释放创新的动能,将培育起新的增长点。
    海淀在全国率先成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并构建了2000多个发明家网络,组建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利池。截至目前,海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7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
    创新生态的打造还在加速进行,持续蓄积动能。海淀与在京的多家双创示范基地联合发布“北京宣言”:继续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双创生态环境,让更多的人敢创业、能创业、会创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