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0-2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投资不过山海关”要过政府第一关 |
|
作者:
■王义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72 |
|
|
|
|
|
|
在一个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地区出现了“共和国第一贪”,且贪腐者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员,而是国企的高管,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情。 10月21日,龙煤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原副总经理于铁义因受贿3亿元,被黑龙江省林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处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这是迄今为止法院认定的受贿金额最高的案件,于铁义因此被媒体称为“共和国第一贪”。 和于铁义的贪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市场低迷、转型升级困难,龙煤集团自2012年开始连续多年亏损,以至于困难到拖欠职工工资和各类保险金的地步。媒体调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龙煤集团净利润为-9.78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57亿元,经营现金流严重匮乏。为此,今年3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曾主持召开龙煤集团脱困发展工作专题会议。 就在于铁义被判刑的前几天,10月18日,有一个关于东北的说法通过总理的口说了出来,并在网络上流传。这是在国务院召开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网上有一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可千万不能让这种说法变成现实啊!” 这几年,关于东北经济如何振兴,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东北人在网上发帖,从自身的经历乃至家族状况来分析东北经济低迷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通过对龙煤集团的剖析,和对总理提到的网上说法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东北经济之所以无法快速振兴,在众多原因中,有两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国企。 先说政府。 为什么投资不过山海关?因为,过了山海关,就遇到了政府这一关,而政府这一关,几乎可以说是“天下第一难”。 总理说,“我听东北一些企业家讲,现在想在东北搞一个项目,仍需盖200多个章,没有几百天根本办不成。还有不少企业家反映,东北的营商环境和南方一些地区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笔者相信总理的话还是保留了一定的余地的。事实上,无论是本报记者的采访经历,还是其他媒体同行的报道,东北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个别的官员,对本地以及外地企业的刁难、不作为、乱作为,都令本地和外地的企业家印象深刻。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如何,哪家企业被欺负了,哪家企业被“关门打狗”了,哪家企业资产被设计鲸吞了,这样的信息在企业家群体内部传播得非常快。这样的信息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个网络流行语。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说法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这说明东北官场积弊甚久。 再说国企。 龙煤集团可以说是东北国企的活标本,它有两大主要特点:第一,员工数量庞大,关系错综复杂;第二,高层有贪腐者,基层有懒散人。 在今年的两会上,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透露说,龙煤集团人员确实是富余的,主要体现在地上。一般情况下,井下8万人,地上最高配置应该也就4万到5万人,但是龙煤配置了10万人。另外,龙煤集团的万吨采煤用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全国万吨采煤用工平均15人,其中最高水平万吨采煤用工只有5个人,龙煤却高达48人。 除了人员庞大,关系复杂是东北国企的另一个特色,这是东北本地人的切身感受。因为国企地位高,收入稳定,所以东北的绝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国企上班、工作,为此动用各种关系将孩子塞进国企。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一家国企,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工种、一个员工,也许都是有关系、有来头的。这样复杂的关系网,给国企的改革尤其是裁员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因为是国企,所以即使是整个企业困难重重,高层管理者依然有很大的权力,个别人贪腐成性也就不奇怪了。于铁义既然能贪3个亿,那么从他手中施放出去的好处,应该是3个亿的倍数。人多活少,靠关系生存,基层的员工懒散现象就难免,这是中国特色的国企痼疾之一。 综上,政府的问题和国企的问题,是东北经济振兴的关键。 正因为如此,总理才说:“东北地区必须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开展优化投资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动‘法治东北、信用东北’建设。” 而国企改革的成功与否,与东北经济振兴也息息相关。笔者认为,东北的国企如果改不好,要想民营企业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庞大的国企占据着社会的绝大多数资源,在这个背景下,民企要钱没有、要地没有、要人也没有,没有出路,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李克强总理说,“东北首先要从自身改革做起!”这话切中要害,政府部门和国企先来一次自我革命,然后,社会潜能就会被激发,内生动力就会被释放,那个时候,民营经济自然会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外地客商也会纷至沓来。 否则,没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