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0-11
2016-10-11 第06版:六版 【字体】大 |默认 |

莫让精准扶贫项目在基层遇冷

作者: ■米广弘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12

    精准扶贫已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但有的扶贫项目主动送上门,却不想接了甚至被退回来,“上热下冷”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究其原因,按照贫困地区实际,资金投入离精准扶贫有差距,投入强度不足,项目建设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有的扶贫项目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符合农村牧区实际,老百姓都不买账,意见很大,致使村乡干部费力不讨好。有的项目看起来很好,吃到嘴里却咽不下去,还要得罪人。如占地问题,牵涉到集体与百姓之间、村民之间的利益,引发各种矛盾。扶贫之所以在基层遇冷,还与扶贫因人因户施策没有完全到位,措施不实不细,大而化之,对上面“派”下来的任务应付了事不无关系。
    让扶贫项目成为群众真正想做、愿做的事。其一要调整扶贫项目财政投入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县乡村财政收入,普遍对财政收入少、边远的贫困地方资金匹配比例不当,应追加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集中精力抓扶贫项目落实。要适度提高扶贫项目补助标准,使之跟上当前市场日益增长各因素的现实需求。其二要注重项目的连续性,稳定持久地发挥效益。有的扶贫项目投入大,需要一年甚至两三年才能完成,可采取将几年扶贫资金“捆绑”起来一起使用,权力下发,减少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分配权。有的项目实施几年后,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半途而废,不能连续发挥作用造成极大浪费,因此要加强后续管理,确保落地的项目稳定地发挥作用。其三要注重扶贫项目可行性,确实符合当地实际。在制定扶贫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并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最后要探索资金直补型精准扶贫模式。赋予当地群众更多的参与权,部分项目可由村民自己完成或由村民参与协助完成,政府只负责协调和监督,视完成情况将资金直接打入村民账户上。上述措施只有真正实施到位才可以使基层民众有获得感,扶贫工作的生命力才会更蓬勃、更强劲、更绵延。
    (作者系统战理论学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