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0-11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湘江血战 |
|
|
|
|
|
|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来到湘桂交界。 11月中旬,红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湖南道县,再往前走就是广西的灌阳了。为了阻止红军,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设立了第四道封锁线。这道封锁线把湘江作为天然的屏障,在湘江东侧的兴安、全州、灌阳三个县城之间的东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足100公里的地域组成了一个号称“铁三角”的“口袋”阵。 1934年11月25日,湘江战役打响。7万余名红军将士分别在兴安光华铺、全州脚山铺、灌阳新圩、灌阳至湖南道县地域等四个主要狙击战场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斗7天7夜,最终渡过湘江,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它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牺牲3万多人的极为惨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湘江战役中,红军牺牲师级指挥员8名,团级干部28名,其中董振堂、陈云的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使中央红军的人数锐减为4万余人。再加上途中受伤、被俘、牺牲的,所损失人数到达了3.31万余人。鲜血染红了湘江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突围过程中最壮烈、最关键的一场战役,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打开了前进的通途。 红军长征过桂林不但粉碎了敌人妄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险恶计划,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破产,为中央“通道转兵”和遵义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奠定了思想基础。此间,红军还制定和执行了民族政策。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同时,启发动员了桂林的人民群众参加革命,长征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为了纪念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1993年在桂林兴安县开始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碑园坐落于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在建的有湘江战役新陈列馆和红军英烈碑亭,拟建的有湘江战役著名烈士雕塑园、红军长征文化园和红军楼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