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0-1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投资者须理性看待深港通 |
|
作者:
■肖玉航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99 |
|
|
|
|
|
|
十一过后的A股市场,其对深港通的推进成为期待。对于深港通的建设,研究发现,也是有时日了。2014年9月5日,证监会明确表示,在“沪港通”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证监会支持深港两地交易所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发展。2015年11月4日,央行网站发布周小川署名文章,今年股票市场要推出深港通,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打开了新的联通世界的渠道等。2016年3月两会期间,载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9月,国务院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随后,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签署深港通《联合公告》,目前券商系统联网测试也在进行。我们预计最快今年11月深港通将正式实施。 从深港通机制来看,笔者认为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明显逊色于沪港通,其对香港股票市场形成利多,而对A股形成负面的可能存在现实性,体现分化式影响的概率较大。 笔者研究认为,深港通虽然对A股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从香港与深圳B股长年投资通道及公司估值来看,对市场的影响恐怕有限。依据深交所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创业板市场平均PE77倍左右,中小板平均PE为50倍左右,深圳主板平均PE25.70倍左右,由于中期业绩净利润显示总体下降,因此动态PE依然较高;而香港主板平均PE在10倍左右,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估值因素分析,此举对于香港市场形成利多,但对于A股来看,影响反而可能有限,近期香港恒生指数表现强于深圳成指与创业板正是体现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深股通的股票范围是市值6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深证成分指数和深证中小创新指数的成分股,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的股票范围是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的成分股、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分股、市值50亿元港币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的成分股,以及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据《证券时报》2016年8月16日收盘后的市值统计,深股通拟开通的标的共870个,总市值为16.3万亿,数量占深证A股的48.6%,市值占比为73.5%,囊括了深证A股的大部分市值。 2014年,沪港通推出后市场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事实上是由杠杆因素、流动性宽松、政策面支持等多方面因素产生共振促成的,并非是沪港通并没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A股面临的形势是去标杆、美元加息的预期阶段与现实性,加之上市公司中期净利润同比下降明显,估值体系较高。 深港通是指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那么,对于深港通而言,笔者认为其影响有限,将明显逊色于沪港通,其因素如下: 首先,深港多年来B股与通道投资已体现。相对于沪港通而言,我们研究发现,目前深圳B股是以港币计算的,其49家B股的股价较为理性,远低于深圳主板的股价,总体以港币计算的股价折价深圳主板同只股票的幅度较大。同时,在香港上市的同类股票,A股价格也远高于H股。既然投资便利上多年形成了股价定位,而深港通打通国际化市场对接,则可能并不会对相关深圳主板市场股票形成总体推动式上涨,反而可能由于国际理念形成下拉作用。深圳与香港的地理位置非常便利,两地包括资金流、信息流、投资理念等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国际化进程加快,对于国内相关股票估值或有理性引导作用。此外,上海市场IPO多年上市了大型企业,其一些估值相对国际化。 其次,国际化进程会否对创业板股票形成冲击。研究发现,深市创业板的市盈率较港股市场而言相差很大,许多股票市盈率通常在80倍以上,有的甚至数百、数千倍PE,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大型公司、成长股估值相对较低,A股创业板股票及新股炒作所形成的百倍以上PE,其面临的国际化估值对接风险明显。因此,其不同于上海主板市场的标的,国际化进程对于内地投资者衡量香港与深圳创业板股票的估值对冲风险可能加大。 总体而言,对于今年可能推出的深港通,处于去杠杆周期,由于其多年便利与深圳B股价格的相对理性、深圳市场缺少大型公司及两地创业板成长股估值的巨大反差等因素存在,作为国际化进程的深港通,笔者总体认为其影响将明显逊色于当年沪港通推出的时机与效应,而国际化进程也可能带来深圳市场高估股票的价格回归或内地投资者加大流入香港市场博取价差。当然深圳市场A股具有经营特色、优势技术的公司也会脱颖而出,但量体上将非常有限,影响将体现明显的分化特征,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 (作者系和信证券金融证券分析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