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9-29
2016-09-2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改革不得力不是因为中央政策不到位

作者: ■李稻葵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50

    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进展有些缓慢。最常见的解释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问题更复杂,容易改的已经改了。这种解释肯定有其道理,但不能以此为借口,产生畏难情绪,拖延改革。
    以淘汰落后产能、冲销呆账坏账、去杠杆为例,当前改革的困难与1999年那一轮改革相比,显而易见要小得多,而不是相反。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分析,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四大行业——水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如果剔除20%产能的话,所带来的下岗人员满打满算不会超过500万人,假如每人补贴两倍的年收入,即10万元,所产生的费用不过5000亿元,而5000亿元在一年14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大盘中仅仅占到3.6%。
    这500万下岗工人,与1999年2000多万下岗的传统国有企业中终身制工人相比,应该说接受这种补偿式改革要容易得多。而淘汰落后产能所带来的去杠杆的债务重组压力,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计算,也就是7000多亿元,而银行现有的呆账坏账拨备高达5万亿元。因此,并不能用改革比以往更难来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的缓慢。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改革尤其重视顶层设计。中央对于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投入了极大的能量。每个星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都会出台改革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而中央每个月都有一次或者若干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出台。
    所以,这一轮改革的不得力是不能以中央政策不到位来解释的。相反,目前的情况是上热下冷,中央各种各样的政策传递到基层出现了落实不力的情况。这是本轮改革进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笔者曾经去一些国有企业调研:“有国有企业的领导跟我讲,他们原本已经做好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但是地方领导却往往拿出中央有关改革文件中的某几条作为依据,迟迟不愿批准有关的国企改革方案。”
    面对当前上热下冷、落实不力的改革困境,该怎么办?
    现今,在改革推进问题上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缺的是具有标杆意义和榜样作用的改革样本。在改革方面,不缺各种指导意见,不缺各种原则,不缺各种说法、各种理论,当前缺少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贯彻到一个个改革的案例中。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如果能够有两三个具体的央企或者国企改革的实操案例,就能给其他的国企树立榜样,让大家去学习,去模仿,去超越。
    在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中,如果有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业或者企业实施破产重组,整体情况将产生可喜的变化。
    所以,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顶层设计,也许还需要抓住一些典型的案例,一竿子到底,直接为改革的推进提供指导。
    国际上有研究表明,道路上有5%-10%的两轮车,是最高效的通行格局。摩托车行业好比一只麻雀,抓住像摩托车行业转型升级这样有代表性的案例,解剖这只麻雀,一竿子到底,解决它的问题,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其中,既需要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也要解决环境污染标准的问题,还要治理产业竞争无序的问题。解剖这只麻雀,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前进一大步。
    总而言之,改革的前景值得期待,但改革的方式需要改革。改革应该从抓案例开始,把顶层设计与一竿子到底树立典型的方式结合起来。这样一定能带来新的一轮改革春风,中国经济因此也能上一个台阶。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