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6-09-21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  | 让人才回流成为区域发展新常态 |  | 树立“人才资源是创新第一资源”的理念 |  | 
				  | 作者:
■黄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84 |  |  |  |  | 
                      
                        |  |  |  |  |  |  |  |  | 
                  | 			处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人才流动方向正发生一些改变,贵州人才流动经历了“净流出——流入流出相持——净流入”的历史变迁,专业技术型、高学历型人才增长快,正成为一个新的“人才回流”地区,也开始了一个欠发达省份的“人才回流”新时代,“贵漂”现象正成为一种新气象
 人才是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尤其是高端人才更是代表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一直是一国或地区人才战略的目的所在。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贵州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全国前列,成为西部地区中最有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从而对人才需求总量正在大幅上升。同时,不断改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发展环境为吸引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与传统的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出现象相比,处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人才流动方向正发生一些改变,贵州人才流动经历了“净流出——流入流出相持——净流入”的历史变迁,专业技术型、高学历型人才增长快,正成为一个新的“人才回流”地区,也开始了一个欠发达省份的“人才回流”新时代,“贵漂”现象正成为一种新气象。人才的流入,带动了技术、资本的同步流入,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主要领域的发展正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尤其对关键性的专业团队的人才起到了补充,对一些新兴产业和重要产业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而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在高层次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贵州来看,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对人才特别是创业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虽然人才发展的环境总体乐观,人才流出现象总体有所遏止,但是贵州人才资源总量依然较小;区域间人才激烈竞争,使人才流动更加频繁,顶尖人才仍在流失和引进仍比较困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全省人才选拔任用、公开招聘以及人才评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贵州省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期,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因素增强,给人才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尤其要避免的现象是,人才回流后,由于制度的缺失和欠稳定性、对人才特殊政策承诺的兑现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缺失,使一些引进的人才仍缺乏归属感,出现“人才回流”——“再次流出”的现象。
 欠发达地区如何长久地留住人才,并让人才可持续发展,实现从“人才流失地”——“人才回流地”——“人才发展的新高地”的转变,是个重要的问题。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创新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提升素质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集聚重点产业和园区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和生产一线实用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着力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贵州省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机制创新方面,必须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治环境,要制定终身学习、工资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职业资格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保护人才和用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在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人才知识能力与岗位任职要求相协调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在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导向,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在建立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要建立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和公共服务多样化的人才流动服务机制。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与业绩和能力相适应、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有利于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使用激励机制。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方面,要帮助解决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科研服务、出入境和居留服务等问题,落实高层次人才津贴和住房补贴。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