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6-09-21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  | 柳州旅游产业趟出扶贫好路子 |  |  |  | 
				  | 作者:
■本报记者李运涛张文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86 |  |  |  |  | 
                      
                        |  |  |  |  |  |  |  |  | 
                  | 			今年柳州旅游扶贫总的目标是建设9个旅游扶贫示范村,通过旅游带动实现1.04万贫困人口脱贫,创建两家星级乡村旅游区、8家星级农家乐;到2020年,要扶持31个贫困村脱贫,7.22万人通过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脱贫致富,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2%。这是《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日前从柳州市政府获得的消息。
 据悉,柳州市区青山环绕,水抱城流,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山、水、城浑然一体,自然景观与人类文明精妙结合,这在中国城市中极为罕见,当地气候温和,四季长青,任何时候都很适合旅游。
 与此同时,柳州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除汉族外,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48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达18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2%以上。地方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但是,由于客观历史原因,贫困长期困扰着这些偏远的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改变贫穷局面,是柳州市领导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该市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74万元,重点对有旅游发展基础、市场开发潜力大的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充分利用贫困村自身优势特色是该市开展旅游扶贫的切入点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如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既是国家“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又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村,村内的主要景点——三友瀑布有很好的知名度。通过扶贫部门的专项资金和旅游部门的旅游发展资金的共同投入,给中坪村的群众带来旅游开发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旅游开发;鹿寨县屏山镇屯秋村每年开春根据当地民俗和农业生产时令举办“三节”,即三月三节、桃花节、油桃节,把当地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发展成为集农业观光、赏花、采摘和山地自行车赛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开发。
 按照规划,柳州今年重点培育4条旅游扶贫发展途径:一是“景区+农家”,以景区(点)为依托,鼓励周边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或旅游接待点,开展休闲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二是“培训+从业”,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从事旅游企业劳务用工,增加工资收入;三是“企业+农户”,鼓励通过为旅游企业、旅游商品经营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或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四是积极推进“企业+基地+农户”,鼓励通过利用自身资源、资产入股,参与旅游企业经营,获取收益。
 此外,政府层面还将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形成旅游扶贫特色品牌。如在三江八江仙人山景区打造“旅游+农业”特色景区,在融水元宝山区域打造“旅游+林业”休闲度假区,在三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秀、高友贫困村打造“旅游+文化”侗族文化体验旅游景区。
 “每一块钱的旅游收入,就会有7毛钱进入农户的口袋,旅游扶贫立马见效。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效果、效益都非常明显。”柳州市领导说。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