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9-1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去产能”要更多借用市场之力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22 |
|
|
|
|
|
|
需要“去产能”的行业很多,不仅传统的钢铁和煤炭要去,新兴的汽车也要去,甚至高科技的光伏也去。但怎么个去法?究竟该由谁来主导和推动?似乎不是很清楚。 但现在这个问题绕不过去了。 9月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工作会议,要求原定要“去产能”的几家大型煤矿企业放慢和缩小“去产能”力度和节奏,每月释放800万-900万吨产量。据说是因为随着煤矿的关闭,最近煤炭供应紧张了。至于煤价,自然也反弹了回来。 一个月前,国家发改委通报称,截至7月末,全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只有9500多万吨,占到全年目标任务量的38%。 但到了9月8日,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鲁俊岭表示,截至8月底,全国煤炭“去产能”任务完成了全年的60%,累计退出产能1.5亿吨。前8个月煤炭产量同比下降将近10%。 一个月的工夫,就去掉了5500万吨产能。8月份这短短一个月内可谓速度空前。但问题是,产量同比仅仅下降将近10%,煤价就出现“过快上涨”的结果。产能到底过剩还是不过剩?产能过剩是否一定导致产量过剩?去产量与“去产能”,究竟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没有清楚说法。 “去产能”刚刚开始,按照规划,至少要在原有36亿吨的基础上去掉6亿吨,现在一年多的功夫,才刚刚开始,累计退出产能1.5亿吨,供需关系就不平衡了,价格就“过快上涨”了.那么,政府对产能过剩的判断,到底准确不准确?今年一年政府规定要去掉2.5亿吨,依据是什么?都还不清楚。 钢铁行业也出现了类似势头。 据我的钢铁网数据,今年8-11月,河北要去除的1647万吨炼铁产能中,有1180万吨的产能正在生产,而且盈利状况不错。目前河北地区需要在最近4个月拆除的炉子,大部分都处于生产状态。也有很多企业刚恢复生产不久,或者一直都没停产过,也需要拆除炉子。 从去年底开始,钢铁“去产能”刚开始,但市场就回暖了。今年钢价复苏,力度超出了关炉。比如,在前两年市场寒冬中僵死的全国第二大民营钢铁山西海鑫,现在就回过气了。据证劵日报报道,在海鑫废墟上改制而成的山西建龙,今年4月30日点火复产,精品建材顺利入市。7月份完成销售收入2.9亿元,实现盈利2062万元。 不仅河北一域和建龙一企,全国范围内的整个钢铁行业,都已经从寒冬中复苏了过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全国钢铁业的利润总额为838.8亿元,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3%,与去年前7个月利润总额为391.5亿元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的情况相比,情况明显好转。中钢协那边统计的情况更好。 专家马忠普指出,拆掉已经盈利和正在生产的炉子很残酷。民企自负盈亏,也没有国家的职工安置补贴,特别是在目前贸易商钢材库存较低的情况下,关的炉子越多钢价越高,企业越想生产。 种种现象,不由人担心,这轰轰烈烈煤钢“去产能”运动,是否会再次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宿命怪圈?因为现在的煤钢“去产能”运动,处处都是政府的权力之手在指挥。过剩多少,淘汰多少,都是政府定指标,任务层层往下边分解;淘汰张三还是李四,何时关井巷、何时停炉子等,也都是政府来定。所有这些,都不是由市场自动去汰劣存优,调剂余缺的。 当然,产能过剩后,会出现一些“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挺在那里不埋掉,看着的确不美观。其实,所谓的“僵尸企业”,未必一定真的彻底断气。该断气的时候,它一定会断。它要是不断,在经济成本上,不埋也不划算,工商费用是跑不掉的。相反,政府看着着急,强制去对濒危企业实行“安乐死”,是要付代价的。比如1000亿元的安置费。 其实,“去产能”不可能缺少政府的角色。而且该由政府出演的角色还不少。比如环保监督排污越高收费越多、比如能源资费标准梯级化、比如企业社保资金缴纳监督等,只要政府严防死守,监督到位,奖罚分明,就一定能够起到淘汰落后、公平市场成本的作用。用这样的手段来末位逆项淘汰,被淘汰掉的企业就没话可说了。 相反,由政府“运动式”的淘汰,企业未必服气,肯定会索要赔偿,增加“去产能”的成本。尤其是钢铁,高炉一旦关停,就变成了没用的铁疙瘩,要想复产,就要付出几千万的代价。据报道,有些落后钢厂该关偏偏不主动关,等的就是让政府上门来关,今后好要补偿。可见政府贸然“出击”,将带来复杂的产权争议。大家都知道,早些年山西煤矿大兼并中,就出现许多产权争议。最近中央政法委会议提出要重审有争议的、社会影响大的产权案件。山西煤矿大兼并中的争议做法会不会被重申,虽然不好说,但今日的“去产能”,还是要尽量避免那样的做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