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9-1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区域资金存量变化折射出什么 |
|
作者:
■莫开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07 |
|
|
|
|
|
|
近日,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通过研究全国各省份过去10年来资金存量的变化发现,广东、北京、江苏等省遥遥领先,资金存量均超10万亿元,其中广东超过了16万亿元,位居榜首;同时,相比10年前,资金存量增长最快的省份大多是西部地区,而山西、辽宁、黑龙江等能源重化省份则增长最为缓慢。 从目前我国存款区域分布图看,基本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即存款总量大的省份基本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总量都名列全国前列;存款总量小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大都处于劣势地位,或因实体企业少,经济增幅小;或因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钢铁、煤炭等产能大量过剩,如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存款总量下降,增幅降低,都与能源日渐枯竭、引进资金困难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这种存款区域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成为诱发区域存款总量差距拉大的内在动因,即越是存款资金总量大的地区,投资环境越好、资金成本越低、对资本吸引力越强,从而成为吸引域外资金的“磁场”;反之亦然。当然,这也是资本具有逐利性使然,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所以,当前我国存款区域分布结构图,从某种方面说是市场规律的自发安排,无可厚非,不值得大惊小怪。 从现实看,上述我国存款区域分布情况折射出四大信号: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严重不平衡,中央须加快政策调整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存款总量不是单纯的资金指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势力。存款总量小,增幅慢,说明该地区经济欠发达,民众收入水平不高,财政公共投入能力弱;反映到金融部门则是信贷投放能力受限,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势力脆弱。反之亦然。 其次,中西部地区存款总量增幅较大,表明产业经济结构有重心西移倾向,应积极引导好、发挥好这种积极经济因素。从资金增速看,过去10年来,资金存量增速超过400%的省份共有14个,超过450%的省份有9个,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藏、青海和贵州高居前三。 之所以形成这一格局,第一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第二得益于我国产业布局和调整做得较好,产业结构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尤其是电子巨头转移落地。 再次,资源枯竭、能源过剩和重化工业省份存款总额与增幅双下降,表明区域经济面临转型巨大压力,需寻找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从存款总量分布看,重化工业省份:黑龙江在过去10年的资金存量增速为242.5%,位列倒数第一;辽宁增速也只有299%,为倒数第二;山西只有300.5%;此外吉林10年增速也只有327%,位居倒数第五。 这种情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能源经济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地区受到较大冲击。此外,这些地方以国有经济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难度也更大。 最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然具有人口虹吸效应,未来存款总量会更高,对此应采取政策加以引导。因为资金的聚集,除地区经济增长本身因素之外,还与人口流入尤其是高收入群体的流入有关;同时,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更是吸引人口涌入和资金聚集的重要因素。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稍差,很难留住本地居民尤其是有一定资产的居民。当前,存款总量区域分布由中西部向东南地区递增,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原因。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