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8-24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高温晒出行业“新面孔” |
|
作者:
■程迪姜辰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54 |
|
|
|
|
|
|
中央气象台连日发布高温预警,我国多地室外温度直逼40摄氏度,很多人在高温下坚持工作,但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烈日下奔波的工人、躲进商场纳凉的市民……记者深入多地一线采访发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经济动能加速转化,昔日高温下“汗珠摔八瓣”的一些行业面孔,正被一些“新面孔”所取代,有了更多“清凉”。 “甩手农民”用上无人机 在江西鄱阳县饶丰镇八字墩村,45岁的李卓明和老伴正站在树荫下,看着儿子李志鹏操作无人机给晚稻喷洒农药。 戴着草帽、穿着拖鞋的李志鹏站在田埂旁的水泥地上,双手操作着一个遥控器;远处,一架黑红相间的无人机挂着一个白色药剂箱,正缓而稳地从远处低飞过来,盘旋而去。 “十分钟,搞定!”李志鹏的话让老两口有些难以置信。以前一家人给30多亩农田杀虫,需顶着烈日、背着约50斤的喷洒机,忙活三四天,常常担心中暑、中毒。 李卓明说,每亩田的人力喷洒成本需15元,而用无人机约10元钱。“花300块钱就安心当上了‘甩手掌柜’,高科技让种田不像以前那么苦喽!” 目前,鄱阳县已有200多户1.3万亩农田完成无人机喷药杀虫。鄱阳县乐丰镇红兴农作物疾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廉清洪介绍,现在许多农户劳力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与农校等合作,系统培训新型农民,让不少农户持证成为无人机操作手。 廉清洪说,科技发展有助于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工人远程测井量油 陕西省长庆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厂艾家湾作业区内,测井工张锐坐在值班室远程监控着井下的数据,“鼠标一点,就能实时了解到油井生产动态。” 据张锐介绍,过去的艰辛难以想象:人工采集油井压力和有关流量参数时,每口油井每月至少测2次,测井工每次奔波往返需要1小时。作业区100多口油井,守在滚烫的设备旁,十多名测井工测完需度过挥汗如雨的3天。 如今,通过对2000多口油井安装自动测量系统后,该厂124个偏远油井场实现了无人值守、远程计量。“系统每隔10分钟会自动上传,获取信息更及时,也避免了高温下的野外奔波。”张锐说。 距离艾家湾作业区不远处是杨米涧集油站,这里有四个大型储油罐。往日,在烈日下,工人们常常要趴在罐顶量油,每天需测量12次。现在,通过在储油罐安装的雷达液位计,工人不上罐就知当天产量。 “科技‘脉搏’跳动得越有力,工业提质增效步伐越稳健,员工越能体会到科技带来的优越感。”杨米涧作业区书记王小龙说,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让工人作业的环境更加舒适,更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机器人电力巡检“帮忙” 在山东济南220千伏许寺变电站,一台银色机器人缓缓移动,为设备巡视和测温,数据同步上传到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的集控系统主界面上,工作人员王学智正目不转睛地监控数据。 “从前每天要巡视电表数百块,日均巡检范围超3万平方米。”从业28年的王学智说,原来检测设备故障,要靠眼看、手摸或者手持仪器检测,主要依赖个人经验,耗时长、劳动强度大,还易出错。 “智能机器人巡检使人工工作量下降7成,而且更准确可靠,监测风雨无阻,帮了大忙!”王学智笑着说。 “得益于智能机器人队伍的加入,电力供应一直平稳有序。”据国网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房光华介绍,入夏以来,山东全网用电负荷一度攀升至6557万多千瓦,创下历史新高。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搭建电力机器人产业化平台,通过建成世界首条电力机器人整机装备工业流水生产线,机器人年产能力达500台。公司总经理蒋斌介绍,目前,我国应用山东电力生产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已有306台,覆盖27个省区市。 “用电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以创新科技手段保障电力供应,为社会经济安全、高速发展插上‘智能翅膀’。”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