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8-1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
作者:
■徐琤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89 |
|
|
|
|
|
|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仍然乏力,全球经济再平衡依然十分缓慢。同时,各种地缘政治冲突、恐怖主义威胁和难民问题凸显,使得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英国退欧等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人们不禁提出疑问,世界经济究竟怎么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效究竟如何? 四大制约 时至今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依然“雷声大,雨点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根本性制约: 一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依然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所谓“特里芬难题”是指以一国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面临着无法克服的矛盾,货币发行量过大会导致货币内在价值下降,货币发行量过少又会无法应对世界对主权信用货币的需求量,货币发行国永远要为货币发行量的多少纠结,货币发行国在实现国内目标和履行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之间面临艰难抉择。 二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安排的公平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由极少数国家拥有控制权,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依旧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调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监督,却对主要发达国家缺乏有效监督,最终还是不能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 三是由于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不完善,致使各国汇率波动更加频繁。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中最主要的主权货币。美国为确保本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可能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就放任美元汇率自由浮动。美国汇率自由浮动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导致各国汇率波动频繁,金融风险骤升。这一点似乎比2008年以前更加严重,值得高度重视。 四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依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在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背景下,各国国际收支更加不平衡。从理论上说,这可以用调整汇率的办法来调节。但是,由于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过度频繁浮动,增加了市场上的不稳定,还会恶化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现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机制不合理,无法通过贷款解决国际收支逆差,绝大多国家只能通过建立外汇储备库和引进短期资本来保证国际收支平衡,这又引发和加剧了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汇率异常波动。 四点建议 中国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东道国,应当为实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标积极发挥中国作用、发出中国声音。 第一,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减少全球金融风险和冲击。当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GDP占全球的近一半。2009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取代金融稳定论坛,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制度制定和协调的机构,负责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评估及国际监管协调,并将成员扩充至G20全部成员。在此次G20峰会上,应当进一步呼吁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参与度。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问题上有鲜明的表态和主张。随着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的增多,可以增加人民币定价能力。同时,促进中国A股市场纳入到全球指数进程,人民币定价的股票、债券和其他资产就可能成为全球机构投资者必须配置的资产。 第三,建立健全全球宏观审慎管理,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监管模式。针对资本项下开放程度不同,对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及政策措施要求,不能局限于基于发达国家资本项下完全开放条件下制定的巴塞尔协议Ⅲ,而要给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以更多保护。未来要特别强调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增强各国政策的协调性和可预期性。 第四,加速国内结构性改革,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加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离不开中国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只有进一步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降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缓解内外部失衡,才能在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与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上彰显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