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8-1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减少负外部性才能提振民企正能量 |
|
作者:
■刘晓惠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16 |
|
|
|
|
|
|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有效供给。产品供给的主体是企业。在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吸纳了80%的城镇就业人口,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近,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投资增速和占比出现双降,这一方面和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如人才和资金不足、品牌产品少和管理能力弱等经营劣势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经济中存在的负外部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部性,具体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是指供求双方的交易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同时相关方面没有就自己产生的外部影响索取回报或者进行补偿。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抑制效应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少数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导致民营中小企业的整体生存环境恶化。 企业为追逐暴利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在食品生产领域最为常见。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2015)》,从2005年至2014年,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到22.7386万起,其中44%的安全事件起因于企业的恶意造假以及对劣质或违禁原料的使用。在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确定哪种产品是合格产品,因而对所有企业的产品都持怀疑态度。这最终可能导致逆向选择的结果,劣质产品把优质产品挤出市场,进而使消费者对国内产品更加丧失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消费者通常会首先减少或放弃购买中小企业的产品,因而全体民营中小企业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这是因为,在许多消费者看来,那些资金雄厚、拥有自己品牌的大企业的产品更加值得信任。 要想改善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需要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出细致的产品质量标准并进行严格监管,注意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让消费者知晓哪些企业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从企业角度看,为了增强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中小企业要有追求完美品质的工匠精神,致力于产品的精雕细琢,生产出差别化和个性化的、让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从消费者角度看,不以低价为唯一的购买标准,不出于炫耀心态知假买假,也有利于市场环境的改善。 其次,政府对大企业的激励措施,客观上可能产生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正外部性,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重要源泉。在中国,具有人才和资金实力的大企业通常是研发创新的主体,也因此容易获得政府部门的研发补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政府资金的注入和新产品的开发,大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后,会在融资、人力资源的使用和投资领域的选择等方面对中小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挤占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从这一角度看,政府在补助大企业时,要综合研究这一措施可能产生的效应。政府的补助政策,既要能促进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又要能使中小企业避免受到伤害。事实上,政府应把小企业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总战略中,给予中小企业适度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利于他们生产出优质合格的产品。政府还可以设立更多的企业园区,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因产业集聚带来的正外部性。 最后,部分中国居民以投资移民的形式移居海外,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出于去海外投资、为子女寻求优质教育资源和拥有更为清洁的水和空气等动机,一些中国富人以投资移民的形式移居海外。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投资移民的最大来源国。2014财政年度,获得美国投资移民签证名额的移民中,有85%来自中国;中国人在美国购置房屋的支出金额高于其他外国客户的支出金额。投资移民,虽然是居民的个人选择,却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融资难,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而更多的是依靠民间资本生存。部分富人把资产转到海外,显然会使国内的民营中小企业失去赖以发展的资金来源,生存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宏观角度看待和处理移民问题,并设法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综上所述,经济中存在的某些负外部性会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为此,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需要共同做出努力,以减少和消除这些负外部性,使中小企业能够在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