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8-1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房产税改革尤需科学系统思维 |
|
作者:
■雷振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35 |
|
|
|
|
|
|
对于外界关注的房地产税改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在G20税收高级别研讨会上表示,应该积极推动房地产税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这是一个难题,但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同时,针对房地产税改革的各类热议在业界持续发酵,各种不同的声音充斥市场,令公众难以适从。 现实来看,面对10多年来全国房价只涨不跌的困扰,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房价日益呈现泡沫化的上涨,而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房价却与之相差十几二十几倍之多,且库存异常惊人,毫不夸张地说各地多处空城成了不争的事实。不得不说,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极不健康,这种全国城市之间天壤之别的极端房价走势,会带来多重危害。 其一,会加剧一、二线城市规模的过度扩张,导致经济资源被过度消耗。在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二线城市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优势明显,潜在的新增人口日益增加,导致房市刚需日益旺盛,在土地成为稀缺资源的制约下,引发房价日断上涨,令各类房企集结资金涌向一、二线城市疯抢土地,城市规模在房地产开发的推动下不断扩张,而城市规模的过度扩张,无疑会加剧对全国有限的经济资源的过度消耗。 其二,会导致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难度增加,加速房市的非理性竞争。在“买涨不买跌”的传统消费习惯左右下,目前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越是低迷,购房户越是观望等待,可能会倒逼房企为应对融资压力降价或亏本处理,甚至引发消费者过分迷恋低价加重观望情绪,无疑从源头加大了房市的非理性竞争与“去库存”的难度。 其三,会加剧整个社会经济的失衡发展,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被边缘化。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价的“一路高歌”,促使“地王”涌现引发巨大的财富挤出效应,诱使各级管理者把“来钱快、来钱稳”的房地产发展置于“重要的议事日程”,而不自觉地轻视本就“压力大、效益差”的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非三、四线城市在国家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人口亦向城市转移,会诱使各级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目前的房市去库存只是暂时现象,在潜意识中仍会把刺激和发展房地产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又会导致其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正是因为全国房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异常走势,使得国家不得不通过房地产税改革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防止各地房价差异化程度提升危害实体经济发展。在房地产税改革中,笔者认为,尤需引入科学系统性思维稳健推动房地产市场软着路。 首先,要引入公共资源国家统一配置的系统性思维。要制定实施全国城市一盘棋的公共资源统一发展规划,通过房地产税改革获得的资源,加大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国家和地方财政双投入,实现与一、二线城市共享同等的公共资源,增强对新增人口的吸引力,消除人口非理性涌入一、二线城市的乱象,科学有序地解决三、四线城市的房市库存压力。 其次,要引入房地产市场统一的价格管控系统性思维。要根据各地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差别化地出台和实施房地产税征收比例,建立健全房地产价格监督管控体系,科学匡算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成本,给予房地产市场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接受公众公开监督的前提下,出台各地土地供给、房屋销售的政府指导价和引导价,打造具政府公信力的住房价格消费新观念,避免出现土地胡乱加价、房价随意攀升的乱象,消除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非理性乱涨。 第三,要引入党委、政府统一的政绩考核评价系统性思维。要注重在政绩考核中融入科学改革房地产税的理念,突出保环保、保就业、保医疗卫生教育、保安全食品供给、保先进装备制造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权重,不再单纯地考核财政收入指标,消除发展房地产市场“来钱快”的短视思维,打破盲目依赖房地产价格上涨谋发展的“怪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