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8-1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情人节别被商品化“绑架” |
|
作者:
■黄春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764 |
|
|
|
|
|
|
又是一年“七夕”,海口日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各路商家推出多种促销活动吸引情侣们。其中,黄金首饰、鲜花、巧克力等进入了销售高峰,商家们大打“浪漫牌”,促销活动多种多样,节日气氛日渐浓厚。数据显示,七夕节浪漫一下,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元的甜蜜消费,在不少人看来再也正常不过。 在笔者看来,情人节商品化是最鲜明的特征。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人热衷情人节,消费力远胜中欧国家。传统的七夕情人节也会对当地节日消费起拉动作用。有专家表示,情人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创造出的符号,这个节日给商品赋予浪漫的意义,而商人们则建立一种商品与浪漫之间人为的关联,目的是让人们想到浪漫,就想到要商品,商品等于浪漫。 今年七夕未至时,促销战已启幕,很多商家提前向市民们兜售起了“浪漫”。以爱情的名义消费七夕,不少人在情人节这天乐此不疲地消费,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过个像样的情人节,哪怕是多花些钱也是心甘情愿。殊不知,正是这种“心甘情愿”的心态,往往让自己不知不觉地掉入消费的“甜蜜陷阱”。 为避免将“情人节”过成“情人劫”,消费者要做到理智参与“打折、赠送、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不要一味追求价格折扣。应避免受到促销误导,冲动购物,做出超出消费能力和实际消费需要的购买行为。虽说情人节的“甜蜜消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提升和转变,但对于没有达到一定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年轻人,切忌盲目崇尚奢靡的风气,要理性对待情人节消费,别让情人节完全沦为商品化。 一言蔽之,简单、温馨地过个经济型的情人节无可厚非,营造点浪漫气氛也属正常。而一旦被潮流牵着鼻子走,反而会失去情人节的温馨味道。伴随着七夕情人节将至,爱情如何不被“消费”绑架,怎样躲避和化解“情人劫”,这是一道值得年轻人思考的时代课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