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7-29
2016-07-2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中国式创新不妨兼收欧美之长

作者: ■姚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00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的重要时期,下一步一定是要走向创新,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创新呢?
    我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现在到国外去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企业家都意识到了应该到硅谷去、到德国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创新的。结果发现过这些地方都在发生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中国反过来看倒没有那么快,于是感觉到来自世界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BAT三大互联网企业飞速发展,使得好多企业觉得不触网、不搞点互联网项目就没法生存下去,又有一种互联网焦虑。但我要说的是,可能这些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的尺度出问题了。如果按照世界进步的速度来看,中国的速度绝对是快的,即使是今天速度降下来了仍然是快的。
    中国创新的优势是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关于中国创新有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方面的优势,百姓非常勤劳、非常聪明,同时还有非常强烈的企业家精神。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历史上就有很强烈的企业家冲动,到今天仍然如此。
    第二方面的优势,海量的资金。十年前我们还在担心资金不够,今天要担心的问题正好反过来——资金太多、项目太少。中国的储蓄占到全世界储蓄存量的40%,居民储蓄额将近50万亿,接近一年的GDP。在换挡期间,我们可以把资金转换出去。
    第三方面的优势,就是不断改善的软硬件环境。同时,我们的硬件环境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有了这些东西,中国不可能没有创新。怎么去创新?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看一下他们,我觉得对我们国家选择创新的道路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看美国模式,每一个创新都是颠覆性的,是“0到1”的创新。一个创新出来其他相似的行业都要死掉,这是美国人的创新。美国的这种创新是和他的文化高度相关的,因为美国是高度个人化的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之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4%甚至5%,但是当这一波创新完成之后,就一下子进入了衰退,而且制度变得极其的残酷。我有在外国读书的校友到医药公司工作,一个小组就搞一种药,搞成功了大家接着干;搞失败了,对不起,整个小组都裁掉。
    德国的创新是“1到N”的创新,是搞中间技术。知道跟美国拼“0到1”拼不过,就搞一些中间的技术。德国不去搞互联网,搞“工业4.0”,把互联网为我所用,而不是大家互联网化。这种创新也跟文化相关,德国人崇尚所谓的秩序自由主义,也崇尚自由,每个人都要自由,但是自由要以秩序为前提,失去了秩序,自由是不允许的。所以德国人有非常强烈的团队精神。美国工会主席和董事长完全是对立的,但是德国大众的事长和大众的工会主席就可以坐在一张台子上看足球比赛,这是一种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又是非常脚踏实地,从一些小事做起,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很小很小的改进。它的优势就是起伏很小,小步快跑,在自己的领域里头步一个脚印往上走。
    比如默克公司,既是医药公司同时又是化学品公司,最重要的产品是LED。它的LED技术际上是20世纪初就买下了专利,但几十年不知道怎么用。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用LED屏做电子玩具,后来开始大规模生产LED屏幕。但是默克公司牢牢守住了只生产LED,不去生产屏幕,现在在世界LED市场上占有了70%的市场份额。
    下一步技术是什么呢?是OLED层次的,可以做成超薄而且可以把屏幕做成任何形状、可以弯曲。现在使用OLED的电视已经出来了,三星造了这样的电视,一台电视一万多美元。技术路径沿着自己擅长的地方一直走下去。回过头来再说中国,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
    中国的创新建立在什么文化上要好好想想,据我的观察,我们是既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也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能不能把德国的和美国的发展创新方式结合起来。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可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颠覆性的创新,像BAT一样——没得学了,不知道下一步的路在哪里,就要做颠覆性创新,这是他们的责任。但同时,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