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7-28
2016-07-2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财政政策需担负稳增长主角

作者: ■亦财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24

    经济增速放缓如今已是全球性问题,如何提振全球经济,俨然成为众多国际经济合作论坛难以绕过的话题。在7月23-24日于成都召开的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全球经济增长即为讨论焦点。
    此次发布的G20公报亦重申,要用尽一切工具,结合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以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出意外地成为倚靠的主要手段。
    从上一轮经济危机至今近十年来看,货币政策在各国提振经济使用中最为频繁。从美国的三轮QE(量化宽松),到欧洲央行和日本安倍经济学的负利率,再到中国近年来不断降息和信贷数据高速增长。不过,2015年后全球央行的货币宽松马力均有所减弱,这并非因为各国经济已完全复苏,而是长期过度承压的货币政策已近“黔驴技穷”。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流动性陷阱”似乎成了“通病”——无论如何释放流动性,都无法进一步刺激企业的投资意愿、提升通胀。
    货币政策宽松、信贷数据高速增长下的中国,负面影响同样存在。一方面,资金“脱实入虚”越来越普遍,因货币存量和增量一直处于过于充裕状态,信贷有效需求不足,资金多在金融市场“空转”,于是在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轮番上演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充裕的货币不断推升以一二线城市房产为主的资产价格。以一线城市房产为例,由于其稀缺性加之中国人对于房产的“执着”,一轮轮货币宽松之下,房价随之一轮轮上涨,甚至有观点认为,一线城市房价是吸收货币大投放的“海绵”。此外,不断循环和日益增加的地方债务,也与货币政策宽松关系不小。
    现如今,稳增长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渐成共识。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即公开表态,不能指望央行用更加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权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亦指出,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然而,在货币政策对于提振经济近乎“黔驴技穷”之时,中国的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重点体现在调整国家预算和税收制度改革两方面。首先,财政支出应加大逆周期调整力度,加强对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以及民生短板的投入,如近期轮番上演的洪涝灾害就提醒应该在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税制改革方面,减税降费应加大力度,尤其是减轻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负担;以及利用税制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如个税改革减轻工薪阶层负担,房地产等税收调节高收入者及扩大税基。G20成都公报亦指出,税收政策在广泛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议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平、高效的国际税收环境对减少税收体系冲突有着重要作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