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7-21
2016-07-21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正确看待修订GDP核算方法

作者: ■杨国英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93
    
    2016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刚刚公布,我国实现了6.7%的GDP增速——这是我国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首次公布的GDP。因此,除了具体的数字本身,新的GDP核算方法也同样受到了关注。
    一种声音认为,由于GDP核算方法的主要改变是将研发支出计入,因此改变核算方法后的GDP会更加好看一些,但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做这种事,有避重就轻、“粉饰太平”之嫌。这种想法更多的来自于对中国经济的忧虑。的确,即便是作为调整核算方法后的结果,上半年6.7%的经济增速也并不好看。
    不过,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所言,核算方法的调整对于GDP增速的影响十分有限——上半年GDP受核算方法调整影响的部分只有0.02个百分点,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核算方法的调整。此外,将研发支出列入GDP核算是国际惯例,符合2009年联合国颁布的GDP核算标准——《国民账户2008》,该标准目前被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纳。虽然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经济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力。因此,对于核算方法的调整还是要积极看待。
    应该看到,当下GDP不是不重要了,而是越来越重要了,调整GDP核算方法即反映了国家对GDP本身的重视。GDP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同时广受诟病,这种思维忽视了民生、忽视了贫富差距、忽视了环境污染的发展代价,因而有损社会公益,更违背了包括代际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然而,GDP绝非不重要,硬要打破GDP崇拜的惯性,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可能会对相对稳定的社会面、经济面造成过大冲击。尤其要考虑的是当下经济疲软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GDP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它关系到能否保证充分就业,能否平稳实现去杠杆、去产能。因此GDP指标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当然,这种解释是一种多虑,因为国家对于GDP的重视从未减退,调整核算方法也是一种重视的表现。
    从积极意义上讲,核算方法的改变不仅会使“经济画像”更为细致全面,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很显然,在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下,改变核算方法后科技投入将会受到重视,使得经济创新的活力被激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导向的合理性。我国的科技创新主要靠一线城市带动,例如,目前上海的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到GDP比重的3.6%,深圳是4.04%,北京则至少超过6%,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在2.05%(2014年数据)。因此,一线城市在GDP核算方法改变中的受益最大,未来从中得到的发展动能也将是最大的,而创新基础薄弱的中小城市则在对比与竞争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发展压力最大。不过,总的来说,如果说GDP的核算方法改变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一种科技创新的正向循环机制,那么在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整体上将因此受益,而且,我们将时间尺度拉得越长,这种效果就越明显。
    然而,坏的一面是研发泡沫也可能被助长。毕竟研发是高门槛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如果研发投入对GDP的比拼有贡献,那么很难杜绝政府以行政指令增加研发投入的结果,这样就只是浪费了资源而虚增了GDP。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与政府对基建的投入不同,研发上的投入增加并不会明显地带动就业,而充分的就业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比GDP的高增长更重要,好在当下研发投入在GDP的比重较低,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不过,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的政府战略的确激发了社会的创业、创新的热情,但泡沫也同时存在,因此研发还是要按需投入。
    总得来说,在没有更好经济指标之前,放弃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不会轻易改变,修订GDP的算法本身也显示了国际对此的重视。长期来看,这种遵照国际规则的修订对于经济发展、GDP增长是有正向意义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发展经济的付出相比,改变GDP的核算方法轻而易举,对经济的影响也必然是有限的。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