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7-19
2016-07-19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互联网+”推动IT人才需求全行业增长

但竞争更加激烈残酷

作者: ■李双溪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43
    
    近日,全国一本录取接近尾声。吉林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鹤表示,近几年软件专业的录取分数都在攀升,就业好、起薪高、发展前景广阔,每年报名的人数都居高不下。
    “互联网+”的提出正推动软件专业成为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而在2008年前后,这一专业很多毕业生却面临着“另谋生计”的局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专业冷热变化,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变迁。
    软件专业曾被亮“红牌”
    2001年,随着国家提出建设35所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后来扩展为37所),全国各大院校掀起了建设软件学院的热潮。除了北大、清华、吉林大学等示范软件学院外,很多学校也将原来的软件工程专业“升级”为学院。
    美国出现的互联网泡沫并没有影响到中国高校开设软件学院的热情。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就是这样一所自建的软件学院,副院长潘伟回忆,2002年软件学院建立时,218名招生计划全部录满。
    “由于当时国内的IT企业刚刚起步,很多毕业生都选择去外企就业做软件外包。当时平均工资可达到5000-6000元。”潘伟说。由于学费高、不愁就业,各地软件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很多农业、林业、文科院校都纷纷开设软件学院。
    然而,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很多IT业外企都收缩了国际业务。2009年毕业的长春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苏军波就业遇到了困难,大连原本是对日互联网外包企业的聚集地,能签到那里会很“吃香”。“2009年,很多同学签到大连后,试用期一过就没有续签。”苏军波也放弃了去大连一家软件公司的意向,改签到一家国内的软件企业。他的不少同学也转行报考公务员或考研。
    随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很多国内软件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等,在这一时期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但各级高校过度开设软件学院造成了竞争加剧。教育部一度要求部分高校撤并软件学院。2010-2011年度,教育部还两次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列为红牌专业。参与编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刘海滨表示,那些年,行业增长的速度跟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因此还是有很多毕业生难以就业。
“互联网+”带来真正春天
    “互联网+”给IT业带来了真正的春天。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5年,IT业的在线职位增幅达到50%,远高于全行业增幅的26%。
    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专家郝健介绍,“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IT业的用人需求增长,传统行业+互联网的产业革命使人才需求激增。以旅游度假业为例,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从2014年的4.7%上升到2015年的8.3%。“现在几乎没有什么行业能够脱离互联网独自开展了。”郝健说。
    潘伟表示,大三没毕业就被网络公司签走已经成为常态,毕业生的工作取向也由外企转向国内,“国内企业的起薪比外企还高,发展空间也更大。”
    刘海滨提醒,产业的繁荣并不代表毕业生都“衣食无忧”,相反竞争会更加激烈残酷。专业差、能力弱、不能与时俱进的学生还将被淘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