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7-1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招商”不可缺“表演”太短视 |
|
作者:
■侯文学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37 |
|
|
|
|
|
|
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无奈地说:“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再来捧个场。”显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招商会,而是一种招商“表演会”。 招商引资是指以良好的优惠条件,吸引国外商人或外地商人本地投资经营的活动。其好处在于:可以获得发展经济的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局限;能够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当地企业起到示范效应;有利于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增加就业机会;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料,加快经济运转。因此,恰当和合适的招商引资活动可以繁荣当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一些地方所以让招商引资变了调,成了“招商表演”,或者说搞“假招商”,关键是政绩观出了问题。有的地方官员为了“为官一任,辉煌一方”,且苦于发展经济拿不出更多好办法,往往把招商引资当做了灵丹妙药,甚至不惜大张旗鼓地搞“表演”。因为“表演”会把签约仪式的气氛捧热,营造一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景象,造成当地是热门投资地域的假象。同时,漂亮的数字通过媒体宣传,能够提升政绩。一位经济部门负责人自我反思:“说到底,这还是一种虚荣的政绩观在作怪,国家现在强调不以GDP论英雄,但在当地事实上经济发展指标仍然是目前最明显的成绩单。” 搞“招商表演”,可能也是重压下的无奈之举。一些地方政府不从实际出发,向下级下达可望不可即的招商引资高指标。下级政府暨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则层层加码,把指标分配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学校、妇联、公检法等与经济无直接关联的单位和部门。在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只能靠造假的方法交差。而要搞“表演”,当然离不开投资企业的“配合”。西部某省一家文化企业为了改善印刷质量,引入了一套新设备,正式使用一段时间后,当地举办经贸洽谈会,为了凑够签约数目,有关部门就动员这家企业,为设备的引进再举行一次签约仪式。企业碍于面子,只好派出代表配合举行“隆重”的签约仪式,为经贸洽谈的成果“添砖加瓦”。这种重复签约,少则一两次,多则四五次。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还在招商引资数字上做文章,本来投资几千万变成了几个亿。 招商引资搞“表演”,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会毒化社会风气。社会上造假之风本来就甚嚣尘上,若政府和官员也玩假的,不仅有损于自身形象,而且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使造假之风愈演愈烈。其次,招商引资“表演”也会让投资企业苦不堪言。企业对应邀“表演”虽不情愿,却也不愿得罪人,只好来回跑场。一位企业老板发牢骚说,一个月内省里市里来回跑了四五趟,打乱了企业的计划。第三,招商引资“表演”还会违背招商引资的初衷。这种冲动性地招商引资本质上是一种最大的短视行为,招商时什么都敢答应,招来后原本承诺的配套、人工、补贴等都难以兑现,最终招商会变成“招伤会”,很难留住企业。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调结构、转动能。其中,招商引资仍不可或缺。但是,招商引资一定要重质量、实打实,不能再搞“招商表演”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