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7-14
2016-07-1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南京楼市“闹剧”多

作者: ■李宇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54
    “摁住”北上深之后,南京当之无愧地成为2016年楼市“国之标杆”。日前,国际顶级置业顾问莱坊发布的一季度全球150个大城市房价涨幅中,南京以17.8%的水平位居全球第4位,涨幅在国内仅低于沪深,而实际房价水平在国内仅低于京沪深,已经跻身一线城市行列了;今年上半年,南京土地出让金达到779.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203%,创7年来的新高,而今年上半年全国十大总价地王中,南京独占5席。
    既想让土地卖个好价钱,又怕控制不住地价受责怪。这样相左的目标下,为难的地方政府就想出了奇葩的政策,“熔断”就是一例。土地拍卖“熔断”始于苏州,但实践证明其并非一个好机制。最突出的就是,自己拿不到的地,也不希望别人拿到,于是就有主动触及“熔断”的行为。
    7月8日,南京操办了一场被称为“史上最乱、最奇葩”的土拍会。由于“熔断”机制发威,8宗最高限价地仅成功出让一宗。有5宗地报价达到“熔断”线的一瞬间,10多家开发商一起举牌。而且,还有2宗地因多家开发商“拼手快”,在临近最高限价时,主持人没看清谁先举牌,就连慢镜回放也没有帮助,最后只好中止拍卖。
    南京将土地拍卖“熔断”演绎到了极致,也将其弊端暴露无遗。土地拍卖“熔断”苏州版被证明不成功之后,南京国土部门言之凿凿地表示:“既然苏州实验不成功,那么南京应该不考虑跟进该政策。”但是,语音还未了,如法炮制后的南京版“熔断”就登堂入室了。目前,南京库存仅够1.5个月消化,已到“抢房”的地步,江苏各地富人奔赴南京买房,调控势在必行。
    看似,土地拍卖“熔断”降低了面粉的成本,但“熔断”导致的人为供地减少,加剧了上游供求矛盾,让下游住房销售市场更加火爆,恶化房价上涨预期,面粉降价并未让面包降价。本来,主政者很清楚“熔断”的问题,但权衡上下利益后,就是无法避免类似奇葩政策此起彼伏。南京楼市“新政”的闹剧还不止“熔断”。4月21日,史上最详尽的“房价追杀令”在南京出炉。
    南京主城区及江宁、浦口商品住宅项目,开发商申报均价2万元以下的,年涨幅不宜高于12%、2万-3万元的,年涨幅不宜高于10%;3万元以上的,年涨幅不宜高于8%。且不谈“不宜高于”是否等同于“不能高于”,也不谈“行政之手”复归、对市场粗暴干涉,单看这个白纸黑字的房价涨幅限制明细,掰手指也知道操作中漏洞百出。只要需求足够狂热,通过装修合同、打包车位、预售转现售等,举手之间限价令就被轻松突破了。
    再回到年初,2月21日,南京市公布《关于土地出让模式调整的说明》,明确表示今后土地出让将采取“限地价、竞配建保障房面积或资金”的方式,并且全市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占全部商品住房比例不得小于50%。表面看,这是个好政策,如果强制性地要求每个项目配建一定比例的中小户型保障房,市场预期和供求关系立马改观不小。问题是,过去很多城市也执行过类似政策,但多数在后续没有了下文。而且,执行过程中,细则不明、主政者没决心,难逃变质厄运。
    从控制房价,到控制地价,再到控制保障房配建,南京似乎能控制一切,这个楼市的“国之标杆”、这个二线城市的典型,今年以来的楼市调控“肥皂剧”,代表的是近期二线城市调控的普遍态度,即用过去楼市“10年9调”时期惯用但最后证明并无效果的行政措施干预楼市。不同的是,过去实体经济尚好,在楼市调控上还有点儿真动作,但目前经济暗疮太多,转型之苦不愿意吃,对楼市依赖到了难以复加的程度,在调控上掩耳盗铃,从而酿成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