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7-14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民间资本“能投”“愿投”更“敢投” |
|
作者:
■于佳欣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791 |
|
|
|
|
|
|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一路下滑,前5个月竟跌至3.9%的新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去产能去库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投资热情,加之民营企业自身的一些问题,导致“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成为民间投资的突出问题。 目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超过60%,创造80%左右的社会就业,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发动机”。要激发其投资潜力和活力,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针对市场主体期盼,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各项政策落实,让民间资本“能投”“愿投”“敢投”。 让民间资本“能投”,必须完善和创新金融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同时破除投资“无门”现象。银行普遍对小微企业惜贷、抽贷、压贷、断贷,“想投没钱投”成为民企投资困境之一。这需要鼓励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确保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中民营企业占比有实质性增长。有钱之后还要让民企有地方投,要加快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投资“隐形门槛”,让民企投资“有门可进”。 让民间资本“愿投”,必须通过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培育“亲清”政商关系。税负重,成本高是企业普遍反映问题之一。减轻企业负担要动“真格”,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减税降费、简化税制步伐。此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非公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只有增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才能营造民企“愿投”的生态环境。 让民间资本“敢投”,既要稳定民营企业对投资环境的信心,也要让民企加快转型升级。民间投资大幅下滑与其看不清风向、对未来缺少稳定预期有关。对此要稳定宏观政策取向,注意增强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民营企业自身也要坚持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练好“内功”,方能经受住市场考验。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民间投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数量不少,含金量也不低。当前,要进一步激励民间投资,地方各级政府还应因地制宜多“搭梯子”,承接中央各项政策落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