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7-1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提高建筑用钢标准能否解钢铁产能过剩难题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24 |
|
|
|
|
|
|
“中国的钢铁不过剩”。相信乍听之后,许多人会对这个说法感到不可思议。 钢铁是时下去产能的首要行业,上到中央、下到全社会各界,为化解钢铁等过剩产能而伤透了脑筋。现在突然有人说不过剩,自然匪夷所思。但这个说法确实出现了,而且还出自一些重要人士。 比如,10日的《经济导刊》就刊登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行长李若谷的文章,指出所谓的“钢铁产能过剩”,是建立在较低建筑标准的钢铁需求上的。无论城市建筑用钢,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用钢,用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致使我国住宅和基础设施质量标准相对低下,一旦遇到灾害,抵御能力就很脆弱。但如果按发达国家标准推广钢结构住房,仅此一项每年就增加钢材需求4.5亿-6亿吨,大约相当于目前钢铁产能的一半。 据介绍,近年我国钢结构建筑用钢量仅为3000万-4000万吨/年,仅占全国钢材产量的4%左右,而欧美等国家(地区)钢结构建筑用钢量约为40%左右。 在此之前,笔者也曾在网上注意到有留学美国人员指出这个问题。美国的建筑舍得用钢,大型建筑多是钢结构,所以结实耐用,在美国百年前的建筑至今依然可以使用的情况很普遍,而国内则恰恰相反,钢筋用量很少,短命建筑随处可见。可惜舆论对此似乎无动于衷。 对钢铁产能是否过剩,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也有主张。据说他在去年10月份的中央会议上提议将建筑用钢量提高两倍,由目前的每平方米用钢量约50公斤,提高至150公斤。这样不仅可以消化过剩产能,还可以提高房屋质量。 但无论怎样,提高建筑用钢的声音,依然很微弱。微弱是否就是无稽之谈?可惜目前没有听到有说服力的否定意见。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建筑物用钢量的多少和每个部位的粗细,都是经过建筑设计师科学严格的计算的,在绝对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条件下,用最经济、最科学的数量,不能少用一根,也不能多用一根。少用,建筑物就不安全,政府不答应,购房者不答应。多用,就会大大增加建筑成本,开发商不会答应。 这话听起来似乎没错。但现在的问题是,你保证的绝对安全期有多长? 国内建筑普遍“短寿”,在此之前,作为一个外行,笔者仅仅将之归结为规划短视之故,但近来才知道,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内建筑寿命,一开始就比较低。大家都知道,城市住宅土地使用权是70年,但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的寿命只有50年。 而决定建筑使用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恰恰就是钢材,具体说就是钢筋的用量。美国的房子能住100年,因为是钢结构,钢结构用钢多;而国内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少。 设计寿命50年,实际中能否达到,这个问题大家心里有数,姑且按下不表。单说寿命50年的设计,是否需要与时俱进。中国钢铁产能是否过剩,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如果按发达国家标准提高用钢标准的话,仅仅住宅一项,每年就可消化4.5亿-6亿吨钢材,而目前我国钢材产能过剩4亿吨,这样一来不但不过剩,还不够。如果基础设施也提高标准,那就更不够了。 所以现在剩下的问题就很简单了。但牵扯到的事情可就复杂了。 首先,开发商这一关能否逾越。在目前房价不断攀高的前提下,除非中国的购房者对建筑寿命有高要求,否则开发商是不会答应任何妨碍其快速销售的要求。 但增加钢材用量,究竟能增加购房者多少成本? 据网上有人测算,即便增加到3倍用钢,每平方米房子的造价,只会增加3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按黄奇帆每平方米用钢量约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方案,按时下每吨罗纹钢3000元计算,仅仅是450元而已。 总之,无论怎么算,相对于大城市动辄每平方米万元的销售价格而言,可谓小菜一碟。但换来寿命的延长,可谓小本大利。 相信大家注意到了这样的现象:同样质量标准的房屋,在北京卖到平方米5万元以上,但在偏远的小县城,也许就两三千元。从中也不难估摸出钢材在其中的成本有多大。 除了开发商,还有水泥厂家,是全钢结构的天然反对者。但烧水泥与炼钢,究竟哪个副作用大?不妨研究测算。究竟是该迁就水泥产业,还是用户第一、质量优先?钢筋可以回炉,水泥疙瘩完全是碍事的垃圾了。何况以国人的习性,大拆大改的嗜好,目前就已经造成水泥疙瘩垃圾遍地堆放了。 说来说去,钢铁过剩与否,实际上是建筑标准的问题。建筑标准的问题又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否需要调整建筑标准、是否需要在建筑材料产业优胜劣汰?这完全值得讨论讨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