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7-0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不算“生命账”的“经济账”太糊涂 |
|
作者:
■谭浩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20 |
|
|
|
|
|
|
国际能源署最近发布的一个报告估计,在中国,能源领域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已经令中国人平均寿命缩短了25个月。报告称,多达97%的中国人暴露在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PM2.5危害之下,每年这个国家约有100万例过早死亡可能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报告同时认为,家庭室内污染--主要来自烹饪时燃烧有机物和使用劣质燃料取暖,每年造成120万中国人死亡。 自200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做出庄严承诺到现在,要求不仅没有下降,而且不断提高,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指标控制,也比2008年做出的承诺提高了很多。 难点是,受政绩和需要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完全接受这样的转变、这样的现实,少数地方仍然把“经济账”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甚至只算“经济账”,不算其他账,尤其不算“生命账”。不然,环境不会遭受如此巨大的破坏,空气质量也不会如此幅度地下降。其后果,不仅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而且需要用几倍的代价才能将环境和空气质量恢复到生命能够承受的水平。 很多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会说,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类似问题,非得在我们身上也发生吗?至少,应当减轻这方面的影响吧。显然,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在如何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方面达成共识。相关的政策、措施、办法等,仍然满足于算“经济账”,而不算“生命账”。可见,算账的思维有多糊涂,所算出来的“经济账”,毫无疑问也是一本糊涂账。 不仅如此,政府层面为了政绩、在破坏环境、破坏空气质量,作为最大受害者的广大居民,似乎也没有去算好“经济账”“生命账”“生活账”“饮食账”,更多的人,都在为了传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破坏环境、损坏空气质量,尤其是家庭的空气质量。譬如烹饪,排放的破坏空气的油烟等,也已经成为质量下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了。加上家用汽车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还怎么有个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