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7-0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谁把王石坑到了这一步 |
|
作者:
■悦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21 |
|
|
|
|
|
|
宝能否决重组议案和“血洗董事会”两波冲击明显让他猝不及防。据说审计部门也在介入。在股东大会上,王石向姚振华道歉,向小股东道歉,表示愿意妥协,两次提及离职。从来不低头的王石,低头了。他的队友没有跟他一起低头,因为他们没在坑里。 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大势是,没有资本愿意再做配角,无论原来的大股东华润,还是新晋大股东宝能。以前资本方交给经理人主导,因为经理人能带来最大的成长性:利润和市值双扩张。 华润入主万科的2000年,是房地产业爆发的前夜。无论从量,还是价,中国地产业都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资本方什么都不做,只靠企业本身的经营,都能获得足够可观的回报。这个阶段需要充分释放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这是华润的智慧。王石管理层也对华润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感激涕零。 2000年-2007年,万科的净利润增长了15倍,股价则增长了20倍。作为大股东的华润无论从分红,还是股价增值上,都赚得盆满钵满。管理层和资本方皆大欢喜。2007年以后,好梦不再。2015年万科净利润比2007年增长了3倍,但股价每况愈下。要不是宝能的姚大哥前来打劫,股价连2007年的一半都不会到。 房地产的扩张周期彻底结束了,首先终结的是资本溢价。这时管理层在经营层面再牛,也给不了资本想要的回报。 资本的着眼点是以公司为平台进行资本运作,而非局限在产业经营。新晋的资本方会有同样的诉求。这就是大势,不因哪一个股东而改变。此时王石继续反客为主,把资本当玩偶进行配置,运作越得意,越激怒资本。 王石其实没有追求过万科的股权。但郁亮运作了一个“合伙人计划”。一直到宝能敲门,他们都没意识到,这个计划会让所有大股东不安。计划不在大股东掌控之内,倏忽间,万科两个资管计划加工会持股超过了7个点,之前已是仅次于华润的万科二股东。相比万科公司层面蜻蜓点水的百亿回购,合伙人计划用了加杠杆的激进风格。岂不让大股东生疑?不要说华润和宝能在争夺控制权,万科管理层自身已争权在先。 一路走来,体现出的是万科管理层整体对资本方存在感的漠视。到宝能进场,演变成资、管对立的局面,万科管理层对大势的错判,是根本原因。 王石和万科管理层一直自恃的是团队优秀到无可替代,资本离我不行。因此有我行我素甚至叫板的权利。首先优秀不是轻慢的理由。其次,这是一个被夸张了的错判。优秀是相对的,相对是看程度的。 万科某种程度上是被符号化了:把想做到什么,当成已经做到了什么。万科的优势在于杰出,劣势在于没杰出到不可替代。这是与资本博弈的最大短板。 万科的专业,说到底是土地、资金周转和流程管理上的专业,还没转化到用户端的口碑和品牌溢价。也就是在开发端,效率很强;在产品质量、社区服务等用户端的专业溢价上,还没体现出来。但是在中国地产业,开发端的这种差异,还谈不上是壁垒。从拿地的资质,到产品销售时的溢价,都没有不同。 这阶段企业经营间的差异,不是苹果和小米的区别,而是小米与小米。经理人对企业的差异,也就是成本、周期上的差异,和苹果对乔布斯的依赖,有本质不同。 孙宏斌谈到万科之争,举例自己的融创:有万科1/4的销售额,但只有万科1/27的市值。他如果是资本,会选择收购自己的企业。虽然他敬重万科。 为免误解,再说一遍:万科和万科经理人都很优秀,没达到不可替代。当万科管理层以不可替代来博弈股东时,只会让股东加速进场。因为这是对股东永久的威胁:任何一家公司的大股东也承担不了管理层的集体罢工。王石最初对宝能的出言不逊,因为两方确实结过梁子:深圳东部海上运动基地的争夺。情有可原。但此后跟两大股东都闹翻,说明确实太任性。 像华润这样的大股东,在A股市场不会再有了。自身有地产,让位万科去发展,为挺万科,不惜让任志强净身出户。企业是自己的,你尽可以去做自己。但你是上市公司时,必须考虑大股东的阶段性诉求。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