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6-30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看政策激动得睡不着觉 现实中却没法上“跑道” |
民企自主创新屡屡撞上“玻璃门” |
|
作者:
■魏董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66 |
|
|
|
|
|
|
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下,一些民营企业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但在近期采访中,一些企业家向记者反映,好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屡受挫折,呼吁和期盼有关部门能尽快打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路上的“玻璃门”。 倾尽家产搞科研 “当时我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还抵押了三套房子拿到贷款,背水一战。”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同刚倾尽家产研发成功“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打破了法国公司的全球垄断。据业内专家测算,这项技术至少可以带动上千亿元投资。 这个有“核电之肾”之称的设备,是核电站常规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核电站的工作效率。“这个产品全球没有人做过,找不到现成生产设备。手上只有东方电气给的一尺长样品,靠想象倒推,用显微镜测精度,经过上万次实验,进行了6次更新换代最终成功。”回忆3年研发的艰辛,祁同刚一脸凝重。 一项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一批企业家和科创人员筚路蓝缕的研发历程。浙江杭州一家民办科研所“天华科技”的创始人陆氏两代都是著名工程专家。子承父业,儿子陆见华在父亲指导下专研系列“异形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构思,到2002年完成中间性试验,经历了20多年艰辛坎坷。最终Y形桩于2008年获批国家一级工法,陆见华也因此获得教育部及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工程技术发明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能改善工程质量,而且可降低工程造价。”陆见华说,在内河航道升级改造、高速公路建设、市政建筑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可以替代传统的圆桩或方桩。 遭遇推广难题 科研成果带来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就在市场推广的前期遭遇当头一盆冰水。令祁同刚万万没想到,这么高端的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却困难重重。 “我们找过核电站,找过核电站的配套供应商,找过检验机构……都说没有证不能用,但是又不告知应该办什么证、去哪儿办。”祁同刚说,就像带着“球”满场跑,却找不到“球门”。他随手从包里掏出十几张知名风投机构的名片,“这么多人看准这项技术的前景,追着给我投资,可是我到现在一套设备都卖不出去,怎么敢再投资啊?” 一些企业反映,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存在规模上“重大轻小”,在身份上“重公轻私”,在地域上“先内后外”,导致一些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藏在深闺人未识”,因为缺乏后续的投入研发,技术未能转化为生产力。 宁波一家公司研发的“单元式多向变位装置”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也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有了成功示范,但在其后近3年参与的全国24座桥梁招标书中,均明确规定“伸缩装置必须进口”。 陆见华曾多次主动写信给省市相关领导,介绍新型异形桩对软土层城市修建各种大型建筑桩基工程具有施工简单方便、环保清洁等优势,并恳请给一次试验机会,“打一根试验桩看看能否适应工程要求,但是大部分的信都石沉大海。” 陆氏父子十多年投入研发资金逾百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签约专利使用费百万元,但实际上仅拿到资金数十万元,大量的资金被积欠和拒付。“现在我连打官司的钱也没有。”更令陆见华感到心酸的是,在一次图纸会审会议上,有一位专家当面提出“不要用他的技术,因为他会追着讨要专利费”。 困惑与焦虑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企业家说,看政策激动得睡不着觉,觉得自主创新的春天来了,但是现实中有时候连上“跑道”的机会都得不到。 资料显示,我国核电站每个机组仅采购各种换热管的费用就在1亿元左右,目前国内20多个在运机组仅此项采购费用每年高达20多亿元。 法国一家生产该设备的集团中国区总裁得知研发成功的消息后,第二天就赶到浙江桐庐,给祁同刚提了两个建议:全资收购,价格润祁公司开;现金入股,共同扩大投资。祁同刚当场拒绝了对方:“答应他们的条件,我个人可以发一笔大财,可是巨大的市场又被外国人垄断了。”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平均每年投产和新开工机组都要达到6台左右,这个行业将成为吸引投资的广阔“蓝海”。可他们连一次进场试验的机会都拿不到。“即便最后失败,最坏的结果就是热转换效率不理想,也不会对核电站造成任何安全影响。” 陆见华等一批企业家表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技研发,更重要的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这需要有实力而且有眼光的企业家来推动民间科技发展的进程。但是现实中,明明多次得到专家鉴定好评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各种科技奖项评选也都获得过,然而始终被束之高阁。“好技术落不了地,问题究竟在哪里?”陆见华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