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6-21
2016-06-21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牧家乐:民族旅游与牧民致富的并举之路

作者: ■米广弘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73
    
    甘肃甘南州的桑科草原辽阔无际,生态环境优美,本土民风淳朴,牧民们在自家草场开办起特色的“牧家乐”。每年6月到9月藏民们搭起藏包,为游客准备新鲜的酥油茶、青稞酒、糌粑、蕨蔴米饭、藏式包子、手抓牛羊肉、酸奶等特色风味,还有马匹、牦牛、射击篝火晚会等草原旅游节目,尽情展现藏族风情。
    过去在牧区,一家人仅凭旦真加措一人在城里打工,勉强维持生计,全家人举步维艰。而现在,得益于“牧家乐”的实施,旦真加措家生活生产条件大幅改善,集体总动员全部参与到建设中,他们新建了马棚、草棚和羊棚,在自留地上搭建了野营帐篷,扩容了院子里的水塔,卫生间、公共餐厅、客房等相关设施一应俱全,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基础和条件。地方政府的“村村通”工程,让新修的柏油路直接通到各家门口,交通十分便捷,旦真加措投资“牧家乐”的钱既有全家多年的积蓄,也来源于当地农村合作社的小额信贷支持。另外,政府在房屋修建、环境打造等硬件设施上,根据不同的家庭给予了适当补贴。
    其实旦真加措的家只是藏区牧家乐个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四川阿坝县神座、甘孜的稻城亚丁、云南香格里拉,这些地方的景致保持着地球上绝迹的纯粹,因其独特的地貌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当地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规划新开发的自驾游观光路线,建设牧家乐生态观光区,还利用养殖区肥料种植无公害蔬果,提高了生态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牧民生活水准。以旦真加措为代表的桑科草原“牧家乐”紧紧依托中国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甘、青、川宗教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的旅游资源,深挖内涵底蕴,发挥地方优势,把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健身文艺等活动融入到旅游项目里,让游客轻松体验草原游牧生活。
    今年夏河县将“牧家乐”作为体验点集中打造,伴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旦真加措家迎来了首批来自四川的游客。清晨时分,草原仿佛从睡梦中苏醒,旦真加措的妻子端着热腾腾的早餐走进藏包,享受完后走出藏包,旦真加措已牵着马在等待客人,骑马在草原上驰骋让人忘却生活中的一切烦扰。日到当头,一家老小忙活一上午,一桌子丰盛的午餐呈现在眼前,大快朵颐后直接美美睡一觉或自己安排活动。夕阳映衬下的草原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待夜色降临一团团篝火被点燃,他的亲戚好友结队来到这里,为客人带来最原生态的歌舞表演,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让“牧家乐”健康长久发展下去。
    “我家的饭、我家的马、我的投资都派上了用场,游客可稀罕了,从目前情况看,生意不错。”旦真加措憧憬着自己的好日子,嘴角抿起一丝微笑。藏区的物价并不低,据了解,牧民家庭一年的平均旅游利润为5万元左右。除了6月到9月的旺季外,在淡季,他们整修“牧家乐”的相关设施,在规定的禁牧期,家养的是不能在草原上放养的,牧民们生活习惯比较固定,禁牧期主要的活儿是整理羊圈和喂食。当然也会有零星回头客来放松和休闲,可以维持基本的水电和有关成本。但不管生活如何变化,他们依旧守望着自己的牛羊,守望着养育他们的那片草原。
    近年来,西藏和四省藏区打造休闲度假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升级。各地注重基础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促进牧民增收。在旅游旺季,“牧家乐”的兴起是禁牧后牧民创收的一种方式。牧民利用自己的场地开办牧家乐,乐了游客更鼓了腰包,牧民推销自产的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提高牧民的收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致富路,一举多得。“牧家乐”旅游如今已是城市人向往草原、回归自然需求的一种最真实的体现。
    (作者单位:中央统战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