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6-21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三变”激发新动能 |
|
作者:
■本报记者王菲管弦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47 |
|
|
|
|
|
|
为集聚农村分散的生产要素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的六盘水市2014年开始探索村集体将“沉睡”的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原本分散的资金变成农民能享受股份权利的股金;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变成为股东。“入股”骤然成了当地农村的“高频”词汇,这个被简约称之为“三变”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强烈动能,也为全国所瞩目。 “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动力在改革。”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说,长期以来,农村发展难、脱贫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分散的资源、资金,农民难以适应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发展需要。 水城县花嘎乡高坡村村民陶永能很享受现在的多重“身份”:曾在深圳打工10余年的他,如今已不再是漂泊在外的“打工仔”,而是家乡一家旅游公司的“正式员工”,同时还是年底能拿分红的“股东”。 34岁的陶永能现在与家只有一山之隔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上班,家里5亩玉米地也入股到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全部改种刺梨。 “等刺梨挂果后,从地里‘刨’出的收入加起来应该不少于3.3万元,以前种玉米只有2000元左右。”陶永能算了一笔账:他家5亩刺梨到2017年就能挂果,管理得好每亩能收2000斤,如按当前的市场价能卖2.5万元,按照约定的“保底价+利润分红”的收益模式总共能得到1.45万元。与此同时,陶永能的父母在合作社种植基地做工的劳务工资一年能有1.9万元左右。 “入股的方式可实现农户和合作社双赢。”合作社负责人陶正学告诉记者,入股的土地还是由农民自己种,种得越好,收得越多,分红就多,农户积极性起来了,合作社只需专心找市场找销路,不用担心农户出工不出力。 “三变”改革为农业规模经营构建了新模式,也为实施精准扶贫找到了新路子。“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既让经营主体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让入股农户通过入股成为参与者,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106.75万亩承包地、45.28万亩集体土地、24.34万亩“四荒地”、67.65万平方米水域、5.43万平方米房屋入股;整合财政资金6.5亿元投入到经营主体,带动各类资金44亿元,达到1∶7的放大作用;股东人数达到35.26万户116.53万人,其中,贫困户9.69万户28.49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三变”改革之所以能够成为六盘水精准扶贫的“新引擎”离不开多年的“千企帮村”活动的开展。企业到农村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发展,充分发挥了载体和平台作用,显示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没有企业到农村发展,农村“三变”就没有了支撑,农民依旧是分散经营的主体,集聚效应难以显现,农村发展就缓慢。 六盘水市扶贫局局长王成刚介绍:“‘三变’让‘空壳村’赚取了‘第一桶金’,也拓宽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路。”近两年,六盘水市整合农业、林业、扶贫等各类财政资金2.6亿元,带动集体资金6608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260万元入股经营主体,种植猕猴桃、茶叶、核桃、商品蔬菜等205万多亩。3.44万户、12.8万农民实现户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