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6-17
2016-06-1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高铁“出海”期望值太高会反受其累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66

    中国高铁开拓海外市场的努力,又一次遭受挫败。
    近日,首条中美合作建设的高铁项目,被美国合作方西部快线公司突然单方面毁约,对方不仅发布公告“与中铁国际集团(美国)有限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建设连接加州南部和拉斯维加斯高铁线路的计划将不再继续”,而且还话中带话,说什么中方的效率赶不上其大建高铁的雄心,存心诋毁中国高铁形象。
    美方企业的行为事出无理,中方企业随即声明将依法追究。但即便中方能依法追回直接经济损失,但跳出具体到此一件个案,全局性的困境却难以破解。中国高铁“出海”屡遭挫败的现象,却已经将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近年来,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征战,可谓命运多舛,败多胜少。沙特项目血本无归,墨西哥项目更是一波三折,中方被违约一次后仍痴心不改,继续参与墨西哥的游戏,结果怎样,再次被这个无信义的国家给戏弄,合同规定的赔偿都想赖掉;中泰铁路明明铁板钉钉,但总理一换人,新官不理前任帐,标准降格不说,还要求中方提供“能体现友谊关系的优惠贷款”,就差明说白送了,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唯一成功的印尼雅万项目,不仅不是典型高铁标准,而且更要命的是,印尼政府不对中国的优惠贷款予以担保。
    为了能将中国的高铁技术和产能出口国外,中方利益上一让再让,面子上一忍再忍,可谓忍辱负重,如果对方最终能恪守初诺也罢,但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已经充分说明,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最发达的美国在内,建设高铁的需求,远远没有我们一方所期待、所想象的那样大、那样高。多方反悔毁约,中方即便能追回直接经济损失,却弥补不了“出海”战略带来的整体损失。
    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已经充分说明我们对国际市场抱的期望值超过了实际水平。不久前,竟然有某专家想当然让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英国、欧盟和中国合作合建设北京-纽约高铁、北京-伦敦高铁的跨世纪宏伟规划。美国什么时候有过这个意思?
    中国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铁网络的成功模式,未必对各国都通用,各国也未必都有这个需求。中国并不是高铁的开山祖。法国、日本、德国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启这个大门了。日本的新干线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前就开通了。速度更高的法国的巴黎-里昂线路1981年建成通车。成功的样板早就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美国人如果动心,如果真想修,它为什么早不修、晚不修,非要等到中国人会修高铁以后才需要高铁?莫非它非要把天价定单留给中国?
    美国对高铁兴趣不大,这是其国情和高铁特性所决定的。高铁的特性是运量大,这就要求人口密度高,已经修高铁的国家,包扩中国在内,都符合这个要求,法则运量不足就会亏本;而美国的国情是地旷人稀,民航和高速公路已经牢牢占据市场。美国的这个特点,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都很具备,都很类似,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人更少;不类似的是,后两个国家比美国穷多了,两头不占一头。
    当然,符合高铁特性的国家还有,比如印度、印尼,甚至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可惜他们没钱,修不起,即使勉强修起来,老百姓能否坐得起,也很成疑问。
    总之,如果类似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都不上心,世界上就不可能有多少国家真的想修。类似墨西哥那样的闹剧,完全是政客的忽悠。包括美国在内,更是政客用来竞选时对选民的画饼充饥而已。奥巴马2008年竞选总统时,也曾许诺要追赶中国高铁,结果目前一寸都没有建成。不光高铁,另外两项承诺,包括要把国债从10万亿美元减少到5万亿以及关闭臭名昭著的关塔那摩监狱,一样也没落实。
    对高铁“出海”抱过高期望值,会使我们在诸如产能布置等许多方面扑空,从而造成巨大经济和社会损失。比如,由于期待海外市场能在中国高速列车产能中占较大分额,避免中国原来的两家制造商分头对外的不利局面,国家遂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两家高速列车制造企业合并。一致对外当然是好事,但对国内庞大的市场而言,只有一家供货商的结局,反倒使他们再次回到被垄断的旧时代。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宁可让国内市场忍受“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痛苦。其潜台词很明显,就是海外市场更大,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果真如此吗?海外市场究竟有多大?即便很大,中国又能切多大块蛋糕?现在的情况,当初都预料到了吗?现在该好好分析分析了。这个前提条件判断不准,肯定会带来大麻烦。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