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6-17
2016-06-1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规划迫在眉睫

作者: ■刘年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91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提升了传统乡村整体发展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城乡融合区域发展。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既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产业,是新型的旅游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如何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规律,以历史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去考量,去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发展对策,是当前我国发展乡村旅游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已经由以农户为主体,逐步转向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旅游企业多主体经营转变。随着国家政策利好及旅游市场的加快发展,工商资本也纷纷进入乡村旅游行业。多主体的参与,不仅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也拉升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全国各地从各自的优势出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依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的,有立足多样性的自然生态资源的,有结合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等等,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为发展多样性的特色旅游产业创造了极佳条件。
    农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乡村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农业产业是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的资源基础。其次,特色农产品为旅游提供优质食品,进而丰富产品供给市场。第三,农事、农会、农节是乡村民俗特色游及旅客体验休闲活动的重要载体。从总体来看,农业与旅游相互促进,互为市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传统农业与发展乡村旅游关系上,必须明确:第一,农业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没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做支撑,乡村旅游将是无源产业。第二,作为乡村旅游的农业是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产业作为旅游产业资源,要为旅游产业提供资源支撑;二是传统的农业产业通过创意,发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的旅游需要。第三,用“创意”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功能化转型。要做好创意农业,就必须立足大众的旅游需求,注重旅游产品设计创新。第四,创意农业改变公共资源配置与农产品运营方式。乡村公共产品的配置,将由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转变成为旅客的旅游服务。农产品由传统的卖农产品向为旅客提供旅游服务转变。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新型产业;其次,多元化;第三,以精神体验与文化消费为主体;第四,以创新乡村与综合服务为特征。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产业转型过程中,始终存在生产要素及产品运营的巨大的服务市场需求。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方来看,投资商与工商资本需要寻求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从乡村旅游的资源方来说,旅游基地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智力支撑。双方亟须合作对接。
    从目前来看,首先需要实现三大对接。
    第一,智力对接。乡村旅游产业智力对接需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行业引导。对行业来说,需要研究行业热点问题,设定年度主题,以论坛形式传播智力成果,引领行业发展,做好智力对接。二是行业咨询规划服务。重点是针对具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企业运营,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智力服务也就是发展的解决方案。如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旅游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等等都需要高端的智力服务。
    第二,资本对接。资本对接要立足四个方面来组织:第一,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项目开发的资本供求合作为基础;第二,以互为对方的需求方式来组织服务产品;第三,实现资本对接与产品设计、政策沟通、其他经营元素的配套及市场运营一体化;第四,构建政府机构与项目单位对话机制,做好政策对接。
    第三,市场对接。市场对接的核心是乡村旅游供应商与采购商及消费者组织。要做好市场对接,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难题:第一,消费组织。一是代理商的组织,另一个是消费者的组织。第二,旅游资源及其产品的组织。第三,创新对接有效形式。对接形式灵活多样,有共同的市场行为,也有为具体的区域旅游市场组织的市场对接活动。在市场对接平台里,还存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商品市场的对接。如优质的农产品、优美的地方工艺品及地方特色风味产品等的市场对接。
    同时,乡村旅游要想蓬勃有序发展,还需要以服务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建立协会搭台、企业运营、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机制。
    首先,协会要搭好台。要搭好台,必须研究乡村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体现“全球性、引领性、创新性”。在此基础上,要创造乡村旅游会员主体之间合作形式。为推动相互合作创造条件。
    其次,坚持企业运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做好企业相互合作。
    第三,政府要支持。政府的支持重点是要体现公共产品的投资与政策环境的优化等方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