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6-15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8年建设引百企入驻 “亲诚惠容”助各方共赢 |
西港特区成中柬企业投资热土 |
|
作者:
■王伟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175 |
|
|
|
|
|
|
从零起步,历时8年,100家企业入园、148栋厂房、1.3万人就业,西港特区用一连串丰硕的业绩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日前,西港特区迎来"百家企业入园"庆典活动,红豆集团董事局联席主席周海江致辞。百企入驻,对于这个年轻的西港特区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时刻。 2008年2月,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亲临奠基,希望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能成为柬埔寨的“深圳”;201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会见洪森首相时,提出要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如今百家企业入园,这个寄托着中柬两国领导人殷殷期望的特区,正如一轮初升的朝阳蓬勃向上。 西港特区这座象征中柬合作的友谊之城,被誉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样板。目前,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的100家企业投资入驻,其中来自中国的企业有85家,解决了当地1.3万人的就业。 百企入驻,对于这个年轻的西港特区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时刻。但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呼应“一带一路”建设,如何把这个样板园区建设得更好,对于西港特区来说,仍是一个命题。 开创多个“第一” 西港特区既是当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是被寄予厚望的示范区。 西港特区2008年2月奠基,总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是红豆集团等中国企业联合一家柬埔寨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搭建的“投资东盟,辐射世界”的集群式投资贸易平台,服务于中国甚至亚太需要“走出去”的优势产业。 西港特区也不负众望,在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加速柬埔寨的工业化进程,实现共赢发展,开创了数个“第一”:柬埔寨政府批准的最大的经济特区;西哈努克省发展最好,就业人口最多的经济特区;第一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确立法律地位的合作区;第一个建立双边副部级协调委员会促进机制的合作区;第一个联合中国高校培养留学人才的经济特区。 “一切都来之不易。西港特区开发伊始,我们每天坐着皮卡车,顶着太阳,一手一脚丈量,反复核对面积,特区11.13平方公里土地,需要一尺一尺丈量、一家一家谈判。有时一块土地需要重复丈量3遍以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红豆集团董事局联席主席周海江说。 西港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月娥是最早一批来到柬埔寨的“拓荒牛”,对于创业的艰辛,她概括为“四千四万”精神:包括红豆集团在内的几家中国企业工作人员是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 成本低、能规避贸易壁垒、安全、便捷,这是企业“走出去”最关注的几个方面。西港特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它所处的柬埔寨拥有东盟自贸区庞大的市场,为“走出去”的企业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这个特区的地理位置也有优势。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交通枢纽位置,是中国的长期友好近邻,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沿线国家。特别是位于柬埔寨南部的西哈努克省,濒临泰国湾,其港口是柬埔寨唯一的出海口。西港特区就坐落于西哈努克省,紧邻柬埔寨4号国道,距西哈努克国际深水港及火车站12公里,距西港国际机场仅3公里,海陆空交通便利。 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建设板块,柬埔寨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经济特区内的企业较大幅度的减免和较长年限的优惠期。企业在投资西港特区以后,从注册到建厂,再到投产和贸易,各个环节手续繁杂。而西港特区拥有“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发展理事会(CDC)、海关、劳工、商检、商业部、西哈努克省政府都在这里设立了代表处,所有手续都可以在经济特区内完成,还建有培训中心及招工平台,进行人才的技能培养和输送,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力、财力成本。在基础设施方面,西港新区还做到了“五通一平”,为入驻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税收优惠与劳动成本的低廉、交通运输及手续办理的便利、产业集中的高效、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一系列的优势,都令西港特区能够全方位地帮助企业节支降本,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可以预见,未来西港特区这片投资热土将愈发火热。 民心相通的实现 西港特区已成为投资柬埔寨的热土,投资者们不仅仅可以享受政策的优惠,而且环境的改善、国内办园区的经验,也让投资企业乐于不断追加投资。柬埔寨快乐家木制品有限公司在西港园区建立一期厂房并已投入生产,二期厂房也建设完毕,相关生产设备已从国内发货,由海路运来西港特区。公司还将建立三期厂房,建造土地也已与西港特区签订租借合同。 作为主要由中国企业投资兴建的境外园区,西港特区的中方工作人员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形成友好互动的关系。“我们经常告诉欲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的企业,一方面要弘扬丝路精神,通过企业责任形象展示中国形象,尤其应注重当地的环境保护、劳工权益、民风民俗、社会回报,甚至还有宗教差异。”周海江说,另一方面,在海外更需注重合法合规,一定本着“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促进发展。 “‘一带一路’的关键点是‘通’的问题,实现硬件、软件的互联互通。西港特区得到当地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信任和尊重,这是国际化企业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说。 未来,西港新区将在东南亚泰国湾边的西哈努克省打造“一城、两港、三中心”。“一城”就是西港特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300家企业入驻、10万产业工人、20万人口的宜居城。“两港”是海港和空港,形成特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三中心”是建设工业化新城,打造柬埔寨新经济中心、东南亚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 “西港特区能够受到当地政府、民众以及投资企业的交口称赞,最重要的一条是,西港特区管理方和员工秉承的‘浇花浇根,交人交心’原则。”周海江说,西港特区开发建设8年来,始终践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努力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将企业发展同当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相对接,与柬埔寨政府实施的加快农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外资、开发人才资源“四角战略”相融合,实现合作共赢。 沿柬埔寨4号公路一路向南行驶达到西港特区时已是夜晚,特区内的工厂早已下班,而培训中心的课堂里灯火通明,时时传出琅琅书声。培训中心由西港特区公司和无锡商院共同成立,先后开办了9期,培训员工达2.2万人次,不少员工经培训由一线操作工升任班(组)长、指导工、翻译和中层管理岗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也为中柬两国民心相通奠定了语言基础,成为中柬沟通的桥梁。 “西港特区成立之前,我们5000人的默德朗乡,贫困率是60%左右。8年的时间过去,我们的贫困率减少为10%。以前,全乡人均年收入400美元,而今已经达到1000美元;以前,我们乡里一辆私家车都没有,而今,我们很多家庭都有了私家车,有的家庭还有两三辆车。以前我们的社会治安状况并不好,还发生过村民偷特区的电缆等事情;而今,到了晚上,特区里灯火通明的教室中坐满了学习中文的大人和孩子……”西哈努克省默德朗乡乡长孙大龙说。 西港特区自成立起,在2008年捐资25.4万美元为当地修建学校;每年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向受灾渔民捐赠大米,缓解贫困灾民的燃眉之急;捐资助学,向品学兼优学生捐赠书包,并发动员工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专门出资用于改善社区交通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和卫生环境条件。公益事业不是一家独奏,而是西港特区内多家企业的合唱。在西港特区的带动下,特区内的金宸源、KKFF、日英鞋业、青宜日用品、吴哥画材、Handlift等区内企业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6月8日14版头条,有改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