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6-08
2016-06-0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农民不种地”没那么可怕

作者: ■郭元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15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河南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一个真实的农村演绎着这样的尴尬现象:“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未来谁来种地?
    
    首先需要找到“农民不种地”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是简单的,农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地务工了,没有到外地务工的,也都在本地有其他经营项目,昔日种地的主业如今成了副业。也就是说,离开了土地的农民活得更加滋润了,农民活得更加滋润了,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事情吗?
    表面上看“农民不种地”是可怕的,而实际上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农民不种地”恰是变革的机遇,恰是农业脱胎换骨的机遇。
    依靠种地的收入显然不能养活农民。最近这几年,我们村的农民也都成了“不种地的农民”,这是因为实现了土地流转,这对农民和承包户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我们不种地了,收入没有减少,我们可以收取1亩地1000-1200元的承包费。没有付出劳动,就能有和种地同样的收入,这不是好事情吗?
    而承包户赚钱了吗?也赚钱了,这是因为实现了集约化种植,可以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种植、打药、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减少了种地的人力、物力投入。不仅如此,由于从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变成了大面积的集约种植,还在科技助力之下,增加了产量,也就是说土地在农民手里由于地块较小,只能采用传统种植的办法,收入很低。而成为家庭农场之后,采用了高科技,亩收入提高了。农民不种地有钱赚,承包户由于大规模种植,虽然亩均收入不高,可是也实现了利益的“广种薄收”。这其实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农民不种地”没有那么可怕,这恰是农业现代化脱胎换骨的机遇,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庭农场等制度将进入最好的发展期,这也切合了城乡一体的变革需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