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6-08
2016-06-0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不怕暴雨”的承诺不能打水漂

作者: ■毕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09
    6月1日凌晨3时至上午10时,武汉市遭遇大到暴雨。其中洪山、光谷地段降雨量达97-115毫米左右,汉阳、沌口地区降雨量达56毫米。
    
    有武汉网友晒出了一则帖子:2013年4月,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今年开始到2015年,投资129.85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报道结尾提到,“3年攻坚计划完成后,将能抵御200毫米/24小时、50毫米/1小时的特大暴雨。这样的雨量在武汉历史上平均10年才会出现一次。这意味着目前市内54个易渍水点,到时即使面对如此大雨也能基本不渍水”。这位网友问道:当初的承诺到期能兑现吗?
    网友的疑问不无道理。按照当初武汉治水的承诺,3年期限眼看只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而中心城区的排水能力,也将达到大雨降临不内涝的承诺。可是,3年后的一场大雨,武汉中心地区依然呈现渍水现象。市民自然有权追问,100多亿元的巨大投入,能否换回中心地区不渍水的结果?如果最终没有达到,面对当初的承诺,那些曾经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又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不怕暴雨”的承诺为何难以兑现?民众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答案,包括重大资金投入的具体流向,应当有定期并且细化的信息公布,随时供社会各界查询。而随着治水进程的推进,执行部门也要给出具体的城市内涝改善时间表,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出现类似承诺无法兑现的现象,有关责任人更有必要及时回应,向外界解释没有达标的原因,并同步举证,为民众释疑。
    为了加快治水进程以及让治理投入与最终效果紧密挂钩,政府还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定期审计治水投入资金使用状况,并且定期邀请热心参与的各界人士召开听证会,对治水建设进展予以详细说明。尤其是在“3年治水不怕暴雨”承诺到期之后,还是遭遇内涝不断的局面,有关部门是否应当进行全面调查,某些相关责任人要承担哪些责任,公众都需要更为明确的说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