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6-0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禁烟先得治“烟草业之病” |
|
作者:
■王君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632 |
|
|
|
|
|
|
5月31日,第二十九个世界无烟日。尽管包括北京市在内的18个城市已经实施公共场所禁烟令,超九成的民众支持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室内的吞云吐雾者仍不少。不久前一位演员在公共场所吸烟被罚50元,涉事餐馆被罚5000元,居然被有些人认为"小题大做"。 经验证明,推动烟民戒烟,改变烟草包装、让警示图片上烟盒是有效措施。澳大利亚2012年实施烟草“换装”一年,烟民每日吸烟率由51%下降到12.8%,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国内的烟盒难以扒下美丽的“画皮”,并非文化习俗不答应,而是烟草业利益作祟。有人说,让烟草商从改变包装开始,警示图片上烟盒,无异于“与虎谋皮”。而扭转这一点,需要从供给端施加压力,推动烟草业从增量扩能的老路,逐步迈向减量、提价深度转型之路。 烟草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目前有烟草耕地1800万亩,长期种植烟草使土地板结,尤其在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大大挤占了本已紧张的土地资源。从经济上考虑,烟草业是典型的“健康危害型产业”,其利税贡献完全不足以弥补全社会的成本付出。因此,压缩和限制烟草业必然成为我国未来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如果延续“先吸烟,后治病”的模式,那么由此带来的疾病负担将呈现井喷式增加,欠下的是一笔还不清的健康债。 伴随经济结构调整,烟草业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从改变烟盒外观、提高卷烟价格等措施入手,实现烟草消费减少、烟草危害减少,无烟中国才有望早日到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