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6-0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应为企业家“叫板”迪士尼叫好 |
|
|
|
|
|
|
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豪言“让上海迪士尼20年内难盈利”后,该集团的最新“旗舰”产品、首个超大型文旅商综合项目——江西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于5月28日正式开业。王健林表示,上海只有一个迪士尼,万达在全国其他地方开了15-20个。并将通过业态的差异化、不断地创新以及室内外相结合来完成对竞争对手的阻击。 对中国企业家是启发和激励 ■敬一山 迪士尼乐园有着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辉煌业绩,从动漫人物到游戏、玩具、音像制品,再到迪士尼乐园等,其商业模式环环相扣。运用IP打造核心竞争力,迪士尼可以说是国际典范。如果中国企业亦步亦趋地模仿迪士尼模式,很难获得同样的成功。万达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借助在房地产领域的经验和优势扩展电影、旅游、消费等产业链。尽管最终的产品形态和迪士尼乐园存在竞争,但其产品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竞争力其实完全不同。 经过多年的发展,迪士尼的商业模式相对清晰,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更多是按部就班。相比而言,万达城的建设将更为复杂,不确定性也更大。然而,这正是中国企业家活力和信心的体现。上海迪士尼试运营阶段被吐槽,是由“高投入高票价”的模式所决定的。中国企业不具备迪士尼的优势,但完全可以瞄准其劣势发力。中国企业家更懂中国市场、更懂消费者心理、更能做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是参与竞争的底气所在。 如果说迪士尼是西方主题公园的典范,有着清晰的品牌形象,那么诸如万达城就代表着新兴的“中国制造”主题公园。虽然现阶段看起来可能更像“大杂烩”,中国文化和价值的形象还不够清晰,但重要的是,它们充满潜力、具备一定的活力,这是赢得未来的前提。 如外媒所言,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城,展现着中国企业家的自信,是一种中国式的成功。尽管万达模式放在以迪士尼为代表的西方商业模式下看,显得不那么“标准”,但只要最后能够征服市场,那就是成功。即便短期内创造不出迪士尼擅长的IP,中国企业只要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好标准化、规模化以及执行力、流程控制等,依旧有和迪士尼这样的国际巨头叫板的机会,甚至还有很大的胜率。这对所有中国企业家,既是启发,又是激励。 “叫板”迪士尼有助于打破垄断 ■陈祖灏 虽然万达在全国文旅综合体的项目扩张速度有目共睹,但是主题公园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也就是说,即便上海迪士尼在中国的盈利时间超过10年,也是受市场环境以及行业竞争等综合因素影响所致,这与万达的全国扩张并无直接联系。如果上海迪士尼在未来20年内难以实现盈利,那么万达的文旅项目也未必会实现盈利。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万达要有耐心,欲速则不达也。 即便王健林的高调表态是为万达制造营销噱头,毕竟叫板迪士尼是一场智慧和实力的总较量。商战如战场,两军相逢勇者胜。行业强手展开良性竞争,可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只有打破垄断才能全面发展。
|
|
|
|
|
|
|